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代人最高人均寿命不超过35岁(明清),因此古人人生苦短,现代人将人生苦长。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遇到一些事情和情绪。
我们觉得自己无法脱身,感到绝望和无助,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我们似乎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所牵引,我们似乎是一具行尸走肉。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当动物和人经历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他们习得了无助和被动。
习得性无助感可以在人类和动物身上观察到。
当他们有条件地期望自己会遭受痛苦和折磨,并且认为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时
他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经过反复的“条件反射”,个体获得了某种信念——“当他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当前的状况或未来时”,人/动物将放弃抵抗和努力,停止试图摆脱痛苦或糟糕的状况——即使他们有机会!
当人类和动物意识到他们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他们开始以消极和无助的方式思考、感觉或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因为它不是一种内在特征;
没有人认为或相信他从出生起就会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这是一种后天的行为,是在一个人在一系列经历中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
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处境的情况下形成的;
从长远来看,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这种无助感分为广义的无助感和个人的无助感:广义的无助感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其他人无法减轻自己的痛苦和不适的无助感。
个人无助感是一种更具个人意义的无助感;
个人相信其他人可以找到减轻或摆脱痛苦的方法,但他们无能为力
两种无助感都会导致抑郁,但抑郁程度不同。
那些具有广泛无助感的个体往往将自己的问题和无法解决问题归因于外部原因,而那些具有个人无助感的个体往往将责任归因于内部原因。
那些有个人无助感的人往往自尊心较低,因为他们相信别人可以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或一项工作中失败。他将放弃在这项工作中的努力。
即便如此,他们也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个或那个”,这是没有希望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并不是“真的不能”。
相反,他们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使得人们设置障碍,将失败归因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并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他们认为他们的学业成绩差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差,而他们的失恋是因为他们令人讨厌。
因此,如果我们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抑郁或抑郁的人变得消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
无助的狗和人失去了意志,被动服从,甚至死亡。
我们可以从训练自控肌肉中获益。
通过坚持锻炼计划或减少冲动购物行为来锻炼自我控制的大学生也可以减少垃圾摄入
减少酗酒,并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因此,当你学会如何在生活的某一方面发挥你的意志力时,你就可以抵制其他方面的诱惑。
如何脱离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如果你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开始相信没有不可抗力使我无法成功,我注定要失败
当你开始相信这个“生命”时,它可能是你所说的,好像这种无助感来自本质。
习得性无助来自这三条思路:
我所做的没有用。我失败是因为我不能也不能改变。
1.我做什么都没有用,失败是因为我不行,无法改变。
2.这件事的结果一定很糟糕,和上次一样。
3.现在的我什么也做不了,等着失败的来临吧。

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调整。
1.检查一下我自己。
我经常在开始之前就判自己死刑吗?
2利用小目标的实现来寻找成就感。
平时,你可以试着设定一些小目标。完成目标是对自己的鼓励。
3.将“我太差了”具体化。哪个方面哪个做法差?
再进行下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做什么去改变?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负面情绪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它们提醒我们注意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那些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已经灭绝,那些不能关注周围环境危险变化的人也已经死亡。
就像肌肉生长一样,它会破坏原有的肌肉纤维,然后生长出新的肌肉纤维。
事实上,人们的成长是痛苦的
如果你觉得你的消极情绪很严重,不要害怕或焦虑,这意味着你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