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饺子与酒。

中国有句话叫“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我们经常说这句话,但是如果要问为什么饺子要搭配酒,我相信能回答的人不多。
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劝酒令,在酒桌上或是朋友聚餐时,大家推杯换盏,有活跃的气氛。这时候就要有配合的下酒菜,下酒菜不仅好吃,而且更要“经吃”。众所周知,喝酒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最适合用凉菜打底,肚子才没有那么空。而饺子虽然不是菜,但完全符合耐咀嚼的特点,口味也有很多选择。

饺子在中国,特别在北方,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美食,而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仪式。
到了北方家庭做客,可以体会到包饺子的乐趣。但是在吃饺子的时候,如果没有酒喝,乐趣就要减少一半。因此就有了一句劝酒词:“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俗语真正融合了中国传统饺子与酒文化,表达出越来越富有的夙愿。网络上还有一种说法,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是如何出现并成为我国传统食物的?
饺子在古代叫“娇耳”,起源于医圣张仲景,可以说是他最早发明的。时间要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自幼苦读医书,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富人,他都认真医治,是百姓眼中的好医生。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常为百姓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就在衙门口就地取材舍药救人。回到家乡后的张仲景,看到很多穷苦百姓饥寒交迫,有些人耳朵都冻烂了,百姓纷纷来医治,张仲景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于是便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一味神奇的药为大家医治。而那天恰好是冬至,他向穷人舍药治伤,尽管天气寒冷,但百姓们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据记载,张仲景的这味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等药材在锅里煮,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百姓们人手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朵奇迹般的治好了。

所以,从冬至一直到大年三十,张仲景每天都为大家舍药治病,到了大年初一,人们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也庆祝烂耳康复,就模仿耳朵的样子制作过年的食品。久而久之,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娇耳”,以表达对张仲景的感激。
现如今,我们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但饺子却已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的馅越来越丰富,荤素都有,健康美味。一口吃下饺子,跟吃小菜差不多。人们用饺子当下酒菜很合适。很多人喝酒后不想吃主食,但饺子不同。有馅料的香味,又没有主食的干噎。所以,饺子就酒,可以一举两得。

在北方,饺子和酒堪称绝配,不需要配其它配菜,就可以吃的幸福感爆棚,这个是非常真实的!北方人民感受最强烈,饺子一定要搭配白酒,而且要高度数的白酒,那才叫过瘾。

那为什么人们会说“水饺就酒,越喝越有”呢?有人水饺就酒,就幸福感“爆棚”?
喝酒吃水饺绝不能吃那种薄皮水饺,必须要皮比较厚的北方水饺,肉馅的,一口蒜一口饺子,再来一口白酒,吃出满满的仪式感。酒和生蒜的辛辣,被饺子中和,再喝一口白酒,可以把在生活中的不开心发泄出去。这种宣泄当然不能停,不能一次,会自然的重复多次,饺子一个一个的吃,所以可以越喝越有。

饺子还象征着团团圆圆,在中国,尤其是在重要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在桌上有一顿饺子。那么是节日,就少不了喝点白酒助兴,有菜有肉又有酒,自然感觉幸福满满!只有回家才能体会到这种味道和温馨!
最重要的是,饺子就酒就是平淡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中,在桌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再来一瓶白酒,一碗饺子汤,一天的烦恼自然抛在九霄云外,可以感觉到疲惫感彻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