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日报海外版|盐城盐都:小草莓 “大甜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1:00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4月2日5版 版面截图

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严格进行草莓选果。本报记者 刘乐艺摄

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育苗中心内,摆满了正在培育的草莓种苗。本报记者 刘乐艺摄

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村民在直播卖货。

孩子们在悬挂式草莓大棚里采摘。

盐都草莓。

原题: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举行,这里的草莓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2.5万名农民增收——

小草莓 “大甜头”

春和景明,“莓”好相约。3月16日至21日,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举行。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专家学者及其他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草莓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议题。

“盐都用一场科技与产业的盛宴,让世界看到‘草莓科技’的中国力量。”大会期间,国际园艺学会浆果分会主席布鲁诺·梅泽蒂(Bruno Mezzetti)表示,无论是品种培育,还是智能化管理应用,盐都草莓产业都让人感到充满新意。

据了解,作为盐城草莓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盐都区草莓年产值超10亿元,直接带动2.5万名农民增收……该区农业农村局一位负责人说,草莓种植是乡村全面振兴路上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多年探索,走出来的富民增收新路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盐都样本”。

靠种小草莓,农户尝到了“大甜头”。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盐都,探寻藏在小草莓里的“致富密码”。

小草莓 大活力

初春时节,漫步于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放眼望去,草莓大棚首尾相接,排列田间错落有致。

“走,看看我们的草莓去!”行至村中的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热情地将记者带进示范园1号大棚。

阳光洒落,大棚里暖意融融,草莓茎叶一片翠绿,其间点缀着颗颗鲜红的草莓。细看,茎叶并非长在土地里,而是长在齐腰高的架子上,每株草莓苗旁的“土壤”里,插着输送水肥的细管。

“我们的草莓其实种在营养基质上,水肥通过滴灌系统被输送到种植架。”一旁,新民村种草莓的“老把式”李万选介绍,现如今,“睡上基质床”“吃上营养餐”的草莓个个“身强体壮”,而且这种模式能够增加经济效益50%以上。

20世纪90年代,盐都才开始引进草莓种植,起初散见于少数农户的房前屋后。

“那个时候没人把草莓当经济作物,单纯是栽几棵尝尝鲜而已。”董兆付回忆称,“但村里主要依靠的稻麦种植又收入有限,再不想个法子,恐怕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要走光了。”

2007年,新民村迎来“转机”。在看到连云港黄川镇通过种植草莓收获颇丰的新闻后,时任村会计的董兆付当即申请租来两辆大巴车,与李万选等50多名党员干部和种植能手奔赴连云港。“他们那的草莓每亩能赚1万多元,看得我们心痒痒,回来路上说个不停!”李万选说,这趟考察之行,让大家下定了在新民村发展草莓产业的决心。

想要发展草莓产业,首先得解决土地问题。

然而,村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舍不得流转土地,而且对流转的土地去向也没有概念。董兆付和包括李万选在内的5名党员从白天讨论到黑夜,创造性提出“党员干部牵头担保和种植户联户担保相结合”的办法。

“我们向村民承诺,如果拿不到土地流转租金,到时一切由我们个人垫付。”就这样,董兆付用这颗“定心丸”安抚了村民的心,从2007年至今,村里流转土地6100多亩,从未拖欠农户一分钱。

迈出第一步后,还是有困难。董兆付说,大多数老百姓虽将土地流转,但是没有见到草莓种植的成效,谁也不敢先动手。

“什么办法都不如我们自己带头有效!”抱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办”的想法,6名党员干部带着10多户农民,当年种植草莓120亩。“每亩投入3万元,不但全部收回成本,还有不少盈余。”董兆付说,村民们看到种植成效,不断有人加入。

但草莓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高温高湿天气,让村里1000亩草莓苗遭遇灭顶之灾,死苗率高达40%。

董兆付立即组织党员干部研究对策,最终决定连夜安排人员到安徽长丰、浙江建德购买草莓苗。由于长途装运,有些苗会有损伤,党员干部让农户先挑,剩下的自己栽。“每亩需要补苗一两千株,当年的草莓苗每株0.2元,我们买回来后,按成本价优先供应给村民。”

董兆付至今还在为当年的举动感到骄傲,由于及时补苗,草莓种植户每亩能赚两三万元。“最关键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弃这条致富路。”董兆付说。

新民村的“样本”很快扩散到邻村、邻乡,盐都投身草莓产业的干群越来越多:郭猛镇形成了杨侍大道、盐金线、229省道三条草莓采摘带;学富镇建起占地40亩的草房子“莓”好时光亲子采摘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星火”已成燎原势。眼下,盐都区草莓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亩。2018年,“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小草莓 大智慧

“没有持续的科技创新,就没有盐都草莓产业的今天。”作为草莓产业发展壮大的亲历者,董兆付感受颇深。历经20余年发展,从过去靠天吃饭,到现在靠技术说话,盐都草莓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幼苗可娇嫩了,手上力道得掌握好。”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育苗中心,一排排透明组培容器整齐排列。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蔡伟建身着无菌服,紧盯显微镜,一手拿镊子,一手轻轻挪动手术刀,稳稳地从草莓茎尖切下不到1毫米的部分,小心翼翼放入培养基中,准备培育草莓新苗。

为啥要培育新苗?“病毒浸染是草莓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携带病毒的退化种苗结出来的果实,产量和品质都会下滑。”蔡伟建说,“好水果离不开好种苗,这几年,我们征集了100多个草莓品种,经过筛选培育,选出了一批适合盐都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其中‘盐莓一号’最具特色。”

“盐莓一号”是盐都区与江苏省农科院携手合作研发的草莓新品种。研发团队从国家草莓种质资源圃的近千份资源中,通过性状对比、表型统计和数据分析,筛选出抗逆性强、糖酸比优的亲本,再借助茎尖脱毒技术获得无菌原种,配合基质栽培试验,最终育成了“盐莓一号”。

“去年气温普遍偏高,在大棚育苗时,其他品种或多或少都受到些影响,但‘盐莓一号’的表现明显胜出一筹。”蔡伟建说,“盐莓一号”的栽培管理也相对容易,能在多种立地条件下种植。

广大莓农是真正的受益者。“‘盐莓一号’单果重量普遍在30克以上,大的能有100多克呢。”2024年,李万选积极试种了“盐莓一号”,在他看来,“盐莓一号”长势旺、抗性强、产量高,很有“钱”途。据统计,“盐莓一号”现已推广至山东、安徽、云南等12个省份,预计带动全国近5万亩草莓种植区亩均增收超万元。

当传统种植搭上智慧农业的“快车”,草莓种植环节也变得“科技范儿”十足。

步入学富镇草房子“莓”好时光亲子采摘园,只见地面上铺着整洁的塑料布,一排排数十米长的草莓种植架,按照高低顺序,阶梯状悬吊在空中,宛若一座座草莓“瀑布”。

“采用悬挂式草莓种植系统的本意,是为了提高大棚的空间利用率,让草莓种植密度变大。”学富镇周伙村党总支书记李天庆告诉记者,“传统地面种植,几排草莓中间就要留出走路通行的地方,高空种植巧妙地利用了空间,能多种不少。”

“以前在大棚忙一天,腰酸背痛不说,身上脚上还沾的都是泥。现在高架大棚种植环境干净得多,站着就把活儿给干了。”李天庆说,种植架悬挂空中,高度可以任意调节,方便人工养护,“如果种植架全部悬挂到最高处,草莓下的空间还可以用于开展露营、团建等活动。”

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新种植场景也十分亮眼: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和土壤EC值(电导率值);小蜜蜂穿梭授粉,AI系统精准调控水肥;黏虫板与瓢虫组成“生物防线”,替代90%的化学农药……

“一旦大棚内的各类数值超标,在手机上就能直接操控。”董兆付说,较之传统种植模式,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后,一个工人能管护5亩草莓。

为推动盐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盐都区、镇两级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同步积极协助申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区超大日光草莓温室棚、连栋智能温控棚等高档设施占比达30%以上,建成草莓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5个。

小草莓 大流量

3月28日9点,新民村的一座草莓大棚中,一场直播带货开始了。

“这种白色草莓叫粉玉,别看它样子像没长熟的,吃第一口,有点甜,再吃第二口,会有奶香味……”90后“新农人”刘程媛进入直播间,对着镜头认真介绍草莓,补光灯照亮她的面庞。不到半小时,就有了十几个订单。

就在5年前,新民村的草莓销售还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农户不是将草莓送到批发市场,就是送到水果店,草莓很难走出当地市场。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刘程媛,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2019年不顾家人劝阻,她毅然回到家乡新民村种起了草莓。“我一直认为,农民,尤其是新时代的农民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职业。”刘程媛对记者说。

2020年草莓成熟时正好遇上疫情,眼看草莓红了、熟了、烂了,收成就快没了,农户在大棚里干着急。刘程媛急中生智,决定在微信朋友圈推广草莓,她发动亲朋好友转发销售信息,第一天便成交近1000公斤。连续一个月,刘程媛共帮助销售草莓1万多公斤,销售额达20余万元。

小草莓有大流量。在取得不错的销售额后,刘程媛决定乘胜追击,让手机成为“新农具”,通过抖音等社交平台开启直播卖货模式。2022年,刘程媛成立“一米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新民村种植户注册电商平台,指导他们通过手机镜头“吆喝”自家的农产品。新民草莓从此走出盐城,最远卖到过内蒙古自治区。

面对市场浪潮,盐都创新构建产业共同体的生动事例层出不穷。盐都草莓合作联社近年间历经升级,现已形成以产业发展促进会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统合13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技术、标准、销售“三统一”。另外,盐都还积极推动京东等电商平台与企业联姻,建成13个草莓电商运营中心,让盐都草莓直达网民的“果盘子”,草莓年电商销售额超2000万元。

在盐都,草莓产业不仅仅是一项农业产业,更是一个文旅融合的典范。

在郭猛镇杨侍村,村民潘国胜创办的家庭农场声名远扬。大棚内,红的、粉的、白的……一颗颗鲜嫩的草莓从绿叶中探出头来,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三五成群,人手一个塑料筐,精心挑选着熟透的草莓,不一会儿便能装满一筐。

“我这个家庭农场主打的草莓品种是红颜,这个品种的优点是汁水丰满、口感好,来采摘的人很多。”潘国胜一边吃着随手摘下的草莓,一边介绍,如今他吃上“旅游饭”,把休闲采摘搞得红红火火,周末的游客接待量能达到五六百人。

“妈妈,我还想在这多玩一会儿。”这是春节以来,在草房子“莓”好时光亲子采摘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据了解,采摘园距离草房子乐园仅500米远,该乐园是以作家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为背景打造的乡野童话主题乐园。

孩子们上午在乐园的文学馆浏览《草房子》插画,下午就能钻进温室大棚采摘草莓。这一“文学IP+农业体验”的奇妙共生,激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活力。

“其实,盐都的草莓种植面积不算大,但靠近城市。”盐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葛林琪介绍,这就决定了盐都的草莓必须坚持一二三产联动,深化农文旅融合,深耕休闲采摘、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盐都也是这样做的。策应“农业+旅游”潮流,盐都发挥主城区区位优势,加强创意开发,编排精品线路,拓展休闲采摘、亲子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既让市民体验“慢生活”,又让农户鼓起“钱袋子”。目前,盐都已连续举办十届草莓采摘文化节,草莓产业年接待游客量达120万人次,直接收入2亿元。

“盐都以其科技创新和模式突破,向世界展示了草莓产业的‘中国方案’。”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荣誉副理事长、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召集人赵密珍表示,可以预见的是,站上了全球舞台的盐都草莓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除署名外,由盐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