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天威
通讯员:黄子珅 杨鑫 向昌文
7月26日,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精准吊装,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完成了最后一片“拼图”,顺利实现合龙。

这座备受瞩目的武汉“东大门第一桥”联通了武汉市新洲区和鄂州市华容区,主跨1430米,宽50.5米,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设计时速120公里,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都市圈的新交通要道,将于2026年建成通车。

“智慧”赋能!在长江之畔镌刻下“双柳速度”
推行智能化建造,让双柳长江大桥具备“智慧大脑”,是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贯穿坚持的目标。
自2022年9月30日开工以来,项目部充分发挥智能建造核心驱动力,推动大桥在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全面提升。在桩基施工中,项目团队通过运用“水刀工艺”克服长江江岸复杂地质,破解超大超深群桩基础技术难题,仅用4个月便完成了7000余米桩基施工,且所有桩基均为I类桩,为大桥顺利站立夯实了根基。
在主塔施工中,项目团队引进了新一代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和湖北省首条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将213.75米高的主塔“拆分”为一块块6米高的钢筋部品,进行“搭积木”式拼接,并实现从钢筋部品制造到混凝土浇筑养护“流水线”式建造,大桥以每天近1米的速度快速“生长”,最终仅用1年便实现封顶,比计划工期提前2个月。
在主缆架设中,项目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发使用智慧缆索,在主缆内设置了感应光纤可全方位监控主缆应力、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还在主缆内部增设中央除湿管道,形成内外双循环除湿系统,相当于大桥主缆装上了“空调”,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主桥钢箱梁架设过程中,为保障单节段446吨巨大主梁的吊装安全,项目团队对缆载吊机进行了改进,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着缆载吊机的运行情况和江面风力、风速等环境影响因素,犹如给大桥装上了一双“电子眼”。
通过智能建造技术的运用,大桥的百吨级钢梁实现了“毫米级精准拼接”,并以两年十个月的“创纪录”速度,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大桥主体结构建设。项目被交通运输部授予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湖北省、武汉市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获评“江城十大智慧工地”,为新时代中国桥梁建设树立了“智慧”标杆。

江豚见证!看建桥如何与长江大保护实现“双赢”
双柳长江大桥位居武汉“星谷”国家航天基地核心位置,背靠涨渡湖湿地,面向万里长江。这里,是长江生态的宝藏,更是武汉江豚最活跃的区域,远近闻名的“江豚湾”,有着极高的环保要求。

为守护长江生态,让工程施工与环保实现“双赢”,大桥整体采用“一跨过江”的方式,不在江水中打一根桩。同时,项目团队以智能建造推动环保“提质升级”,将大部分工序转移至工厂内,并通过绿化覆盖、中水回用等环保举措,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能耗、扬尘及噪音,实现了污水0排放和施工全过程“无害化”,让“安静、干净和绿色”成为了项目的一大特色。
同时,项目部将环保职责落实至每一位职工,不但对工序进行了全流程监管,中交“蓝马甲”志愿者们还积极主动种花植树,积极维护项目驻地与工地附近江岸的一草一木,将施工现场打造成“花园式工地”。为避开水生动物活动高峰期,项目通过“错峰施工”,进一步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生态吸引了小天鹅、鸬鹚、苍鹭等千余只候鸟在此翔集往返。
此外,项目还与长江海事部门及江豚保护协会积极对接,成立“江豚保护小分队”,赢得了“水中大熊猫”家族的“厚爱”。“近两年来,施工江段的江豚数量不减反增,由最初的2头增长到近20头,在施工平台上不时能看到它们在水中嬉戏的可爱身影,吸引了诸多江豚爱好者前来摄影观望。”湖北交投双柳长江大桥有限公司负责人汪西华表示。
“江豚竟在工地附近安家”也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各级媒体纷纷报道,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品牌铸魂!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桥、走进中国桥
双柳长江大桥不仅是“桥都”武汉的第12座长江大桥,更是中交二航局在武汉承建的第8座长江大桥,延续着中国建桥“梦之队”与武汉段的深厚缘分。项目建设团队致力于将双柳长江大桥打造成“智慧型”桥梁品牌建设标杆,目前已形成了相关科研成果20余项,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技术人才。
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建桥实力的“名片”,双柳长江大桥已成为行业交流的 “活教材”。项目先后承办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湖北省、武汉市等单位的大型活动十余场,接受来自孟加拉国工程师、中国公路协会等海内外朋友的交流研讨,并与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建立了对口联系,授予教育实训基地称号。此外,大桥还成为武汉市众多中小学生普及桥梁文化知识、感受科技力量的“首选地”,全年接受各类参观近万人次。
建桥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二航局致力推动桥梁文化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在大桥建设期间,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干部,下至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曾来到双柳长江大桥打卡拍照。通过普及桥梁知识,讲述建设故事,我们不仅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桥,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建桥的强大实力。”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陈诚介绍道。
建设期间,双柳长江大桥作为湖北省工程“代表”,登上了央视建国75周年特别节目《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共和国巡礼·湖北篇》,向全国观众展现了“长江上最宽悬索桥”的建设历程。项目的创新实践和建设成就,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海内外媒体争先报道,全网浏览量超亿次,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桥梁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作为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双柳长江大桥将对武汉都市圈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建成通车后,武汉新洲到鄂州的行车距离将由一个半小时缩短为5分钟。同时,项目将打通阳逻国际港到鄂州花湖机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光谷”“星谷”联动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