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沿着中轴线寻迹新阅读空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7:32:00    

卓尔书店外景

卓尔书店的文学类图书占了大半

外国游客在法信书店购买獬豸冰箱贴

宣南书店里时常有曲艺表演

7月27日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之际。这一年中,中轴线不仅成为中外游客到访北京的打卡必选,也因沿线实体书店的悄然增多,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中轴线延续文明与历史的期待,拓展了其融汇古今文化的空间。中轴线沿线的书店各自发挥地缘优势,有的主打文艺,成为文学青年的聚集地;有的主攻历史,吸引游客寻迹新文化运动;有的以法律图书为主题,打造中轴线上的法治文化新坐标。它们为中轴线沿线胡同四合院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参考样本,在促进文旅消费的同时,丰富了周边社区居民及读者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书香北京建设扎根社区最生动的实践。

北中轴线

卓尔书店南锣鼓巷店

开业时间:2024年9月8日

特色:主打文艺,搭建跨界文化中心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中轴线南锣鼓巷板厂胡同12号的卓尔书店,从古朴的木门迈入其中,南锣商业街的喧嚣便被隔绝在外,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书友闲谈的笑语交织,成了这里独有的韵律。

谈及选址缘由,卓尔书店主理人王毅称,书店希望成为文艺青年聚集地,自然要选气质相当的落脚点。南锣鼓巷是北京中轴线上不可错过的文旅地标;同时也是体验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绝佳场所。“我们所在的这个四合院,在南锣鼓巷的一个拐角胡同里,我看上了这里闹中取静的环境,于是就租了下来。”王毅说道。

书店在原有四合院的建筑基底上,通过四层窗洞的巧妙主体结构设计,形成层层叠叠的“取景框”,融入了开放灵动的荆楚文化元素。

庭院墙上,插画师杨博根据女作家巫昂书信体小说《仅你可见》彩绘的大幅壁画,给院落平添了一份浓浓的文艺气息,小院里还矗立着一个乳白色的邮筒。“这是巫昂文本互动展‘手写一封信’活动期间遗留下的。当时我们为读者游客准备了笔、特制的信纸、信封。写完信后投递到这邮筒里,让收信人前来卓尔书店取走信件,参与者100多人。他们有好些通过信件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祝福。”王毅说道。

书店内的图书,文学类的占了一大半。门口书刊架上,张贴着开业近一年来举办的各种活动海报:有“从珞珈山出发你能走多远”邱华栋文集分享会、“运河是能说话的”徐则臣《北上》小说朗诵会,还有“Z世代”与二月河开启清川之旅主题沙龙等等。“这些大咖作家都是我们主动邀请来书店做客的。通过举办文学沙龙、诗人会客厅、人文讲座、艺术展览等各种活动,搭建富有吸引力的跨界文化中心。”王毅说。

开业不足一年的卓尔书店,正努力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伙伴。“如果每个社区都有这样一个让人静心、放松的文化栖息地,让居民下班、放学后有个‘精神之家’,该多好。”王毅描绘着心中理想的社区文化图景。

首开书院·景山书社

开业时间:2024年12月底试营业

特色:主攻历史,寻迹新文化运动

沙滩后街,在北大二院旧址对面,是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园区内一棵上百年的国槐树旁,是去年12月底试营业的首开书院·景山书社。

进入书社,靠右边的墙上是国立北京大学宿舍内房号及住户分布图沙盘,配以“一座大院半部中国学术史”的感叹。“我们产业园所在地曾为中老胡同32号院,1946年至1952年为国立北京大学校舍,先后住过36位教授及其家属,包括沈从文、朱光潜、贺麟、费青等,大院浓缩了那个年代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景山书社负责人郭莹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道。

书社另一边墙上,有从《老北大宿舍纪事》图书里摘取的文字。朱光潜的女儿朱世嘉后来回忆道:“晚饭后家中客厅常是高朋满座,同院的沈从文、贺麟、冯至、陈占元及住东斋的常风等是常客。他们谈文学、诗歌,很热闹。”

此外,墙上还有一幅百年前美国记者航拍的景山周边街区照片。“这里是中老胡同,这棵大槐树旁边还有一个亭子。如今亭子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在景山书社重温那段百年前的历史。”郭莹说。

北青报记者发现,与墙上的老北大宿舍纪事相配套的,则是书架上摆放着朱光潜、沈从文、胡适等文化巨擘的著作。这其中,朱光潜的《谈美》《试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著作塞满了一个书格。此外,书架上还陈列着北京中轴线系列主题图书和老北京历史风物及历史主题图书。

“除了打造老北大宿舍这条线,我们还追溯了历史上的景山书社。”郭莹介绍,1924年9月,因上海发生战事,顾颉刚联合俞平伯、吴缉熙、朱自清、赵万里等人在北京重组朴社,顾颉刚担任总干事。经过一番紧张筹备,景山书社于1925年顺利开业。据《顾颉刚自传》:“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租赁房屋,开一书店,命名景山书社,作为门市部。我编的《古史辨》就是在这里出版的;真想不到,这样专门的东西竟销路奇佳,一年中翻印了几版,因此这个铺子就站住了。”

谈及景山书社如何成为中轴线上青年游客的争相打卡地,郭莹称,首开首院公司联袂北京大学出版社通过在图书、文创、展览、讲堂、活动等领域的合作,力争将书社打造成“寻迹新文化运动”“寻迹北京大学”的必到之地。尤其在文创产品方面,书社在试营业期间,就推出了首礼文创·圆梦百年系列的100个盘子——清末民初的旧物书写现代语境下的“爱生活”;还有首礼文创·趣拼台历,让积木和台历相互碰撞,“拼出你的时间”,给来这里的游客满满的仪式感。

南中轴线

法信书店

开业时间:2024年12月27日

特色:法律主题,中轴线上的法治文化新坐标

天安门广场往东的正义路上,有一家法信书店。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金畅与同学来北京旅游,路过这家书店时,被橱窗里一件黑色的法官袍吸引住了。她们好奇地走进了书店,当听到前台店员说可以试穿法官袍时,金畅有些兴奋。店员帮她扣好纽扣,她怀抱着“小熊法官”玩偶,笑容满面。同学用相机帮她抓拍下这一瞬间。除了打卡拍照,几位同学也挑选了比较有创意的法律文创产品。

在法信书店的文创产品柜台上,摆放着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大楼冰箱贴套装。“这是经最高法授权研发的冰箱贴,我们将最高法大楼台阶旁的那棵310岁的皂角树单独做成了徽章,这是一棵‘长’在‘法律阶梯’上的树。它见证着法律精神的代际传承。”书店负责人王红芳介绍道,另有“正义之光”玲珑办公杯、“人民法院庭审第一槌”法槌以及北京中轴线打卡本、“有凤来仪”便签等,均是比较畅销的文创品。

店内书柜上,摆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与案例评注丛书》《刑法百罪疑难问题精析》等法学论著,还有《刑侦女警》《血案寻踪》等法治文学精选丛书。“我们法信书店现有图书1160种、近3000册。聚焦法学典籍、司法实务、法治文化等领域,同时涵盖历史、哲学、文学等优质读物。”王红芳说道。

书店门口有一个专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打造的主题书架,那上面摆满了《小案件大道理》《小兔冲鸭》《开心漫漫看》《最活泼有趣的法律书》等图书。“尤其是这本《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漫画形式,生动呈现防治校园欺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依法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罪错未成年人等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件。好多学校都将其当成法治进课堂的教材使用。”王红芳说,将青少年主题书架放在门口这么醒目的位置,是为了方便来京旅游的家长、学生挑选。

谈及书店地处北京南中轴线,如何发挥好地缘优势,吸引更多年轻读者来打卡购书,王红芳认为,要将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相结合,同时结合时下年轻人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来选品。

自去年12月27日开业以来,书店举办了多场公益普法讲座及学术交流沙龙,满足到店的法律专业人士及读者对法律知识的探求需求,服务周边社区与单位,成为“中轴线上的法治文化新坐标”。

“为了吸引年轻读者前来打卡,我们正计划制作一个身穿法官袍的法官造型立牌,放置在店门外,供路过的游客在镂空的法官头像里打卡拍照,为书店导流,让法治传播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王红芳透露。

·点评·

中轴线书店星罗棋布游客感受充盈文化之旅

北京中轴线上文韵日盛的背后,是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持续支持。《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在落实阶段精准聚焦全民阅读推广,鼓励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东城特色、充满文化活力的阅读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包括“中轴揽胜—壮美北京”在内的12条核心区文化探访线路。今年5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向社会推荐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几项举措合力之下,中轴线沿线涌现出不少崭新的书店。

就北京中轴线上实体书店扎堆新开的现象,长期研究书店行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聪认为,实体书店被称为当代城市的文明灯塔,是外来游客体验都市文化的现实空间。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物理空间轴线,更是体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可以想见,当那些因享受中国免签政策而涌入北京的国外游客,拿着标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指南,以脚步丈量这条纵贯南北的历史轴线时,无意中发现窗明几净、充盈书香的书店,如群星伴月一般,星罗棋布于中轴线两侧,这一趟文化之旅该是多么风致充盈、印象深刻。”何其聪慨叹道。

·多走两步·

宣南书店琉璃厂店

开业时间:2023年10月

特色:突出民俗,让老北京曲艺薪火相传

除了上述东城区的三家书店,地处西城区,距离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步行1.4公里的宣南书店琉璃厂店也是近两年来新开的书店。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宣南地区则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在宣南书店主理人李楠看来,“北京中轴线文化与宣南文化血脉相连。在这里开书店,就是要让老北京的文化根脉,在它原本的土壤之一,继续呼吸、生长。”李楠视书店为动态的文化传播基站,而非静态的书册仓库。书籍深厚的文化背景,成为那些鲜活的非遗传承的载体——评书、相声、京韵大鼓、岔曲在此地轮番登场。

书店精心运营着三个演出场地:自有的宣南会馆、宣南剧场以及即将在前门亮相的“民国下午茶”,共同构成北京评书等传统曲艺的展演矩阵。李楠坦言:“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艺术瑰宝感到陌生,我们有责任搭建桥梁,让它们在新时代找到知音。”

宣南书店的生存之道在于业态融合。读书会,毛猴、风筝等非遗研学,自行车俱乐部活动,特色猫咖,红场西餐厅……围绕宣南书店核心,一个名为“文化安澜围”的微型文化生态圈在樱桃斜街、南新华街、大安胡同、臧家桥胡同之间渐次铺开。“游客逛完前门大街后,到我们宣南书店品茶、看戏、会友,甚至小住,这里提供的是胡同里的文化度假体验。”李楠说。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李洋 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