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当百年学府的厚重文脉与鸢都潍坊的创新基因相遇,一场跨越地理与时空的“双向奔赴”便有了更深的注脚。4月27日,2025“山东大学潍坊日”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启幕,这不仅是校地合作的一场常规活动,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山东大学与潍坊市的合作已有多年。去年4月2日,潍坊全市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暨第四届潍坊发展大会举行,山东大学与潍坊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山大将与潍坊更密切合作,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去年4月16日,首次“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启动在山大举行,山大与潍坊再度签订协议,双方达成共建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山大歌尔研究院)等一系列合作共识,山大-潍坊,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步步深入。
截至目前,山大与潍坊共建了崂山实验室水动力平台、元宇宙现代产业学院等10余家高能级平台,潍坊企事业单位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220余项,推动了迈赫机器人高性能四足仿生机器人等37项科技成果在潍落地转化,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200余人……今年4月18日,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揭牌入驻潍坊。4月27日的2025“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中,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山大歌尔研究院)正式揭牌。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山大与潍坊校地合作的生动实践次第展开。

历史握手,弦歌相续
山大与潍坊的历史渊源极深。潍坊的广文学堂(广文大学)、齐鲁大学,都是山东大学的前身之一。山东大学的两任校长,省立山东大学创立校长王寿彭、两度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都是潍坊人。还有更多的潍坊人在山大的校史上熠熠生辉。作家王统照曾任山大中文系主任、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医生魏一斋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是毛主席题词勉励的仅有的两位医生之一(另一位是白求恩);诗人臧克家在山大读书期间就名震诗坛、一门四世都是山大人;集诗书画印之大成的于希宁教授曾执教于山大;山大校徽设计者刘乐一教授、“八马同槽”雕塑作者郭心聪,也都是潍坊人……山大教授王小云、山大博士于金明、山大讲席教授李玉良,都是潍坊籍“两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则是山大研究生导师……
衍至昨天,豪迈集团创始人张恭运、潍柴集团总经理马常海、天瑞重工首席科学家李永胜、得利斯集团董事长郑思敏、巨能金玉米总经理高世军……大批创业代、新生代企业家,毕业于山大、兴业于潍坊,他们都是山大的学子、都是潍坊的荣光。
延至今日,每年有400余名潍坊学子考入山大,300余名山大毕业生成为潍坊的行业精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潍山大历届学子有一万多人,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各行各业,都活跃着山大英才的身影,为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和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

人才共育,产业双赢
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省的顶尖学府,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潍坊则是全省的经济强市,农业、制造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两者的合作,可谓“强强联合”。今年的"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上,潍坊的龙头企业与山大的重点实验室签约共建联合科研平台,“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提供应用场景,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既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又能助推产业升级,实现双赢。
“才聚潍坊—直通名校”山东大学专场招聘会是今年“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的重要板块。此次招聘会,不仅连接着山东大学莘莘学子的求职理想和潍坊蓬勃发展的产业需求,也见证了青春梦想与城市发展机遇的激情相拥。
活动现场,潍坊学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潍柴动力、歌尔股份、豪迈集团等65家实力强劲的重点企事业单位带来502个岗位、2288人的岗位需求,涵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热门领域,与山东大学雄厚的学科实力精准匹配,为不同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期,高校与地方正在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的全链条协同体系。潍坊的产业土壤为山大学子提供“真题真做”的实践场域,而山大的智力资源又为潍坊储备“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人才。这种“直通门”机制,既破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又纾解了地方引才难,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

山海有期,前行无限
校地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和科技层面,文化认同同样重要。潍坊是历史文化名城,山东大学则扎根齐鲁文化沃土,双方在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此次活动中的非遗展览、传统手工艺体验等环节,不仅增进了师生对潍坊的了解,也强化了校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样的合作才更深入人心。
从更宏阔的视野看,“山东大学潍坊日”的深层价值,在于为新时代校地关系提供了范式创新。它超越了传统的“输血式”帮扶,走向了“造血式”协同;跳出了“项目合作”的碎片化模式,构建了“系统集成”的生态体系。当更多高校与城市都能如此精准对接需求、深度耦合资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强国战略便能落地生根。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背景下,这场活动折射出的,是知识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深层逻辑,是校城联动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山东大学潍坊日”的成功举办,为其他地方与高校的合作提供了借鉴。校地合作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找准需求,精准对接。高校要主动走出“象牙塔”,深入了解地方产业特点;地方也要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只有双方真正“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合作才能结出硕果。
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还在续写。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加快建设,校地合作必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校地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期待更多高校和城市像山东大学与潍坊一样,携手共进,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期待山大与潍坊以此次“潍坊日”为起点,共同执笔,在齐鲁大地上书写更多“顶天立地”的精彩篇章——“顶”科技前沿之“天”,“立”产业需求之“地”,让校地合作的“山海情”激荡出更加澎湃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