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歇,秋意初浓。九月伊始,全国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孩子们迎着晨光,踏上新学期的旅程,重归校园。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迎新生仪式上,教师为学生点朱砂。(受访者供图)
9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一年级新生背着书包,带着好奇跨入校门。“校园探秘”“亲子互动”“智慧寻宝”……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们以做游戏的方式开启了崭新的校园生活。
“这是我们为一年级新生特别设计的入学适应课程,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迅速熟悉校园,融入学习生活。”学校执行校长陈晓艳说。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一年级学生收到了仪式感满满的礼物——“伙伴卡”。这些绘有传统纹样的方形卡片上,印着“宜”“谦”“承”“允”等寓意美好的汉字。学生依次抽取卡片,并与拿到相同字的伙伴留下小学生涯的第一张合影。
新学期的顺利开启,离不开家校社的协同努力。
四川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校长焦剑表示,开学前,学校组织了教师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应急处置能力。“各班班主任还以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充分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迎接新学期。”
为应对开学交通压力,重庆市公安交管部门提前分析中心城区校园周边的交通状况,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区分高峰平峰通行策略,全力保障开学期间道路畅通,确保师生出行安全。
在北京市,汛期受灾地区学校的情况牵动着人们的心。
七月下旬,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平谷区镇罗营镇受灾。
“灾情发生后,平谷全力推进校园清淤消杀和设施修复。”镇罗营中心小学校长于利新介绍,一方面学校全面修整场地、清洁校园,做好新学期入学准备;另一方面为学生开通心理支持热线,给有需要的学生及家庭提供专业疏导。
新学期,新气象,不少学校推陈出新,带给学生全新体验。
山西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将上午第三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由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把更多时间还给“阳光体育”和大课间。
“这两个时段学生容易疲劳,调整之后让孩子们更尽兴地活动,真正实现‘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东方红学校教师杜月婵说。
北京市中小学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例,学校将8个课时系统设计为场景体验、项目实践和创意分享三大模块,全部纳入课表,与信息、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协同实施。“校内骨干教师与北航、中科院等专家共同授课,内容覆盖具身智能、低空技术、无人驾驶、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构建起‘全天候’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说。
平谷区为学校配备AI智能终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定制个性化学习手册,有效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精准教学。区教委负责人表示,新学期里,虚实融合的创新学习环境与智能教学模式,将为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效率提供全新动力。

9月1日上午,南江思源实验学校六年级一班的四名学生深情朗诵诗歌。(受访者供图)
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在新学期的校园里持续扎根。
“今年秋季学期,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编写《三字经》《弟子规》等校本教材,并融合传统节日与地方习俗等,开发系列拓展课程。”四川巴中南江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杜超说,期待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活”起来,在学生成长中“火”起来。(记者赵旭、余佩璇、吴晓颖、李紫薇、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