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部上海建筑史属于当下面向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0:05:00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现上海大舞台)、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在上海这座城市,诸多为人熟知的建筑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又有哪些或被忽略的建筑,曾在建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近西岸美术馆推出的首个自主策划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首次聚焦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演变历程。这是一部属于当下的上海建筑史,更是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缩影。

说起上海建筑,此前引发颇多关注和讨论的,总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而在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蕴含着非常强大的当代精神,今天的人们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去总结和呈现这一段历史经验;而这些经验在对城市美学、理想生活环境的塑造、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探讨上,均对未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深层次参考与启示。

超80个经典案例汇聚,揭秘新上海怎样建成

300多件展品集结在展览,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经典案例,带领观众走进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到全球化时代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

新的纪念性公共建筑群出现,市民建筑被精心设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建筑探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城市内涵。例如,落成于1955年的中苏友好大厦,是中苏合作典范,以高耸的尖塔、汉白玉浮雕与严谨的对称布局,构成当时社会主义美学的空间表达。只见建筑顶部五角星安装的历史照片、当年的鸟瞰建筑手绘图、以该建筑作为封面的《科学画报》等一连十几件展品,打开这幢建筑的“时光宝盒”。印有建筑形象的门票、年历片、书签等看得观众格外亲切的一众展品,则串起人们关于上海体育馆的记忆,甚至还有一张泛黄的开馆十周年东方歌舞团演唱会专场节目单。1975年拔地而起的这幢圆形建筑,可容纳万余名观众,可谓当时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涌来,上海的建筑再次成为社会与经济结构变迁的镜子。展览呈现的龙柏饭店,是1982年建成的一座别墅式宾馆,位于城市西郊,今天观众未必熟悉,却可谓当年国际饭店的重要代表,接待过不少外宾。展品中,一张1982年的《文汇报》刊登了龙柏饭店开业志庆整版广告,见证着它的“排面”。而另一个案例——联谊大厦,同样有着今天很多人并不知道的辉光。竣工于1985年的它,坐落在外滩,是上海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幢现代化办公楼,也是上海第一幢在高度上突破百米的建筑。这一时期,包括铁路车站和机场在内的新基础设施项目,则重新组织城市的空间和交通结构,像是1984年完成扩建改建的上海虹桥机场、1987年建成的上海铁路新客站,都是其中的代表。

上海铁路新客站。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崛起,如何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尺度?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如何深远影响城市布局与风貌?“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的现代转型,如何成为市民日常的生动场景?展览中还有不少案例,与观众近年来的记忆形成温暖的重叠。

世博园区规划——申办2010年世博会方案。资料来源:法国AS建筑工作室

建筑的变迁,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展览不仅关注冷冰冰的建筑本身,更融入人的生活,以建筑解码城市文化基因,共唤的时代记忆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居住的变迁”构成展览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板块。有别于很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建筑,这里呈现的,是与无数普通人相连的住宅建筑,直接关照大众真实而具体的生活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筑师一面重塑城市面貌,一面面临紧迫挑战:如何为不断增长的工人阶级家庭提供经济且适用的住宅?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一期),作为新中国首个工人住宅区,注定载入史册。它充分考虑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与劳动力限制,同时借鉴美国“邻里单元”的住区理念以及苏联的建造技术和户型设计,为日后的“小区”居住模式打下基础。建于1975年的漕溪大楼,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建设的高层住宅建筑群。2017年落成的龙南佳苑,则创造了国内公租房社区的新形态,以连廊围合营造出空间共享、便于交互的社区氛围。选取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住宅案例,展览除了展出照片、平面设计图,还别出心载以1:15的模型复原了代表户型的室内生活场景,揭示公共居住空间如何重塑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无论客厅、卧室、厨卫等空间的布局变化,还是墙面贴满的奖状或是悬挂的日历,无不激起观众共鸣。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围绕建筑案例的展品,除了极具专业性的建筑图纸和模型,还特别考虑到了人。一批影像档案直接带观众穿越回历史现场。例如,上海游泳馆相关展品中,出现了一段影像资料,呈现展馆建成之初游泳、跳水运动员训练的鲜活场景。就连展览海报也并非建筑“肖像”,而是两位建设者在金茂大厦高空作业的场景,启引观众看到城市建筑背后无数贡献力量的人。

在展览越是贴近当下的板块,观众越能感受到建筑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需求的深入关怀。镶嵌在黄浦江东岸的望江驿、望江亭,轻巧地点缀在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让人们得以在此休憩、眺望,给身心充个电。永嘉路的“口袋广场”,夹在密密匝匝的建筑当中,成为附近居民的温馨小天地。这正是未来上海建设的重要方向——诚如李翔宁所言,建筑师正从改变城市面貌的“英雄”转变为深入城市肌理、参与社区改造的“服务者”。

洛克·外滩源。资料来源: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