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渡镇白渡村,可以看到避险搬迁对象曹锋科的房屋已被拆除。驻村干部告诉记者,每逢极端天气,山体易发生滑坡、崩塌,这些削坡建房的住户就会面临很大的安全隐患,避险搬迁将住户搬离危险区域,从源头上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

白渡镇白渡村避险搬迁对象“削坡建房”的房屋已被拆除。 受访者供图
自避险搬迁政策实施以来,梅县区围绕今年6月底完成“一村一户”任务,制定明晰的补偿标准,并结合各镇村实际情况,扎实有效推进全区避险搬迁工作。目前,全区“一村一户”避险搬迁任务数344户,已精准核定349户,签订协议并拆除房屋349户,整治盘活土地利用面积72500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搬迁补偿、“安居券”正在核发,切实做到“真搬迁、真退出、真完成”,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夯实避险基础 让群众顺利“搬得出”
避险搬迁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守住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要使避险搬迁工作让群众满意,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做到计划周全、宣传有力、压实责任,形成“党员干部带头、代表委员跟进、群众响应”的联动效应。
“从前期宣传政策,到中期和避险搬迁对象沟通,再到后期关注他们的安置情况,我们驻村干部会全程参与、实时跟进。”白渡镇白渡村驻村干部曾月介绍,避险搬迁对象必须是在册的削坡建房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房户或河湖管理范围内和山洪危险区建房户,前期需进行详细摸查和反复核对。
合理制定方案是避险搬迁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梅县区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搬迁方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征求群众对安置方式、安置地点的意见建议,根据“一户一档+分类施策”制定差异化方案,确保搬迁规划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
除了精心规划,各镇村还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宣传,乡镇相关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和党员群众等热心人士纷纷为避险搬迁宣传及后续工作贡献力量。
做好后续安置 确保搬迁后“住得好”
“白渡镇的24户避险搬迁群众已经安置好了,大部分选择投亲靠友,有一名五保户安置到了镇上的敬老院。”白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谢思涛说,安置方式根据避险搬迁对象的意愿灵活安排,可进城购买商品房或安置房,也可投靠子女、亲友,“避险搬迁对象安置好后,驻村干部会到他们的新住所确认是否安居,持续关注他们的后续生活状况。”

白渡镇白渡村避险搬迁对象“削坡建房”的房屋拆除前,面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受访者供图
避险搬迁后的安置和补偿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帮助避险搬迁对象到新住所妥善安置,及时发放搬迁补助、购房补贴等,能够让群众感受到避险搬迁工作的人情味。
在补偿方面,梅县区制定了明晰的补偿标准,根据安置方案匹配差异化补贴。自愿退出宅基地,主体房屋按450元/平方米补偿,杂房等建(构)筑物按100元/平方米补偿,符合条件的空地按50元/平方米补偿;选择进镇入城购买商品房安置的,分别补贴2万元、5万元;选择购买安置区房源安置的,在优惠价基础上叠加100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并额外补贴5年物业费;选择投亲靠友安置的,给予1万元/户的一次性搬迁补助,符合“一村一户”避险搬迁对象条件的对象给予1万元/户安居补助。
形成长效机制 推动避险搬迁“可持续”
去年“6·16”特大暴雨灾害过后,避险搬迁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之一,要想做好这项安居保障工作,完成“一村一户”还远远不够。避险搬迁不仅要做到顺利搬出、合理安置,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好“长远路”。

梅县区扎实有效推进全区避险搬迁工作,提前超额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任务。图为白渡镇航拍。 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白渡镇避险搬迁对象和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反映,此次避险搬迁过程中,群众要在申请书、承诺书、信息表等多份文件上签字,每户签字填写的都是厚厚一沓文件,显得流程十分繁琐。“如果将来能适当简化流程,能合并在一张纸上的内容尽量合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更有利于群众理解这项工作。”谢思涛告诉记者,希望接下来的避险搬迁工作中,可以尽量节约时间、节省公共资源,更加高效地为群众办事。
接下来,梅县区将持续在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路径、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推进2025年避险搬迁工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观察
山区镇要从细微处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梅县地处粤东北山区,雨水较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长期存在。山区镇的防灾减灾不仅需要整体规划,更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将风险化解于未然,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落实到一点一滴上。
细微处体现责任意识,细小漏洞不补则事故难防。地质隐患具有隐蔽性,一块松动的岩石、一条堵塞的水沟都有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导火索。山区镇需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边坡稳定性、排水系统通畅度进行动态监测。特别是近期,梅州地区正值雨季,排查隐患更应小心仔细,避免小问题累积成大麻烦。
细微处考验治理精度,粗放式防灾手段难以适用于极端天气。山区镇可结合地质数据,细化防护措施,尽可能将地质灾害降至最低。精细化防灾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灾害频发的镇村可以通过完善预警系统、疏散通道等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例如为独居老人家中设置“一键报警”装置。这些“微改造”成本不高,却能织密安全网。
防灾减灾没有捷径,唯有把基层工作做细做实。从宣传动员到应急演练,从技术升级到观念转变,每个环节都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山区镇防灾减灾应从细微处见真章,让群众在群山环抱中安居乐业。
一线实践
高效有序推进畲江落实有速度
在畲江镇太湖村,镇村干部来到地质灾害点村民家中,开展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户避险搬迁入户宣传动员工作,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为群众答疑解惑,提高群众参与避险搬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推动避险搬迁工作落实到位,畲江镇多措并举,围绕避险搬迁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政策要求,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做好群众思想疏导等工作,加速避险搬迁各项工作进度。今年2月底,畲江镇就已经完成避险搬迁共26户。在后续服务保障工作中,畲江镇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分析研判,让避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入住“深圳小镇” 松源安置有保障
今年1月1日,梅县深圳小镇安居工程(一期)举行安居房交钥匙仪式,142套安居住房与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群众营造了宜居新家园。去年“6·16”特大暴雨灾害后,省委、省政府指派广州市、深圳市援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4个安居工程(一期)共计1487套房,其中位于梅县区松源镇的梅县深圳小镇广受好评。

梅县深圳小镇为去年“6·16”特大暴雨受灾群众提供新住所,也成为今年松源镇避险搬迁对象的安置方式之一。 受访者供图
“梅县深圳小镇为去年的受灾群众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新住所,在今年松源镇避险搬迁工作中,也有群众选择安置在梅县深圳小镇。”松源镇党委委员郭冠乔告诉记者,松源镇已完成避险搬迁28户,安置方式除了投亲靠友,有6户选择了梅县安置房,1户选择了梅县深圳小镇,1户准备购买商品房,还有1户入住敬老院。
积极动员群众 大坪宣传有良方
来到大坪镇清连村,可以看到村民李叔原先所住的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已经拆除,目前他暂居亲戚家中。李叔曾是削坡建房户,每逢下雨等极端天气,心中不免担忧遭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营里村的另一名李叔原先所住的房子也经常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避险搬迁政策实施后,他很快就搬离了这片危险区域。
今年上半年,大坪镇已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任务14户,并帮助群众妥善安置。相关负责人黄俊立说:“完成前期摸排和名单筛选后,我们开始大力动员,为群众讲解避险搬迁政策。下半年我们将借助此次避险搬迁的示范效应,继续向群众宣传讲解,推动下一步工作有序进行。”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刘明心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作者】 刘明心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