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李栋)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日前,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发布,面向产业需求和生产急需登记推出特色品种1254个,同时撤销“仿种子”问题品种313个,持续健全“服务生产、引导创新、有进有出”的品种登记动态管理机制,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所谓“仿种子”,是指对某个品种或亲本进行简单修饰、模仿改良而成的品种。专家介绍,这一类品种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区别,甚至可能盗用他人亲本,仿冒、套用他人品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种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如果‘仿种子’得不到遏制,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法专家认为,大量“仿种子”占据市场,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影响了中国的种业创新。
据介绍,本批登记品种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保障生产急需。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品种需求,新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油菜品种,其中短生育期冬油菜(全生育期180天以内)品种7个、高油(含油量≥48%)品种37个,目前累计登记的高油品种占比达23%。
二是注重面向产业需求。此次登记品种涉及25种作物,包括加工型马铃薯、酿造用高粱、高油酸花生、水果黄瓜、鲜食番茄、专用辣椒、礼品(小)西瓜、网纹甜瓜、酿酒葡萄等78种特色品种类型。
三是注重突出育种创新。本次登记品种中,国内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占比达98%,其中企业选育品种占比54%,蔬菜品种占到六成以上,多分布在山东、河南、北京等蔬菜育种和生产优势区。
“按照中央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部署,‘仿种子’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已陆续发布七批撤销登记品种公告,本次撤销番茄、辣椒、结球甘蓝等“仿种子”品种313个。目前,“仿种子”清理已转入常态化,持续维护保护自主创新、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断增强育种单位和企业加大品种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据悉,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扩大“仿种子”清理范围,加强登记品种跟踪评价和鉴评推介,加快优质特色品种推广应用,同时加快修订品种登记办法,强化DNA指纹应用,严格品种登记审查,从源头上防止“仿种子”,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良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