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锡常新能源“争胜”:无锡“迷恋”装备,苏州祭“组合拳”,常州冲击万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5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邓浩、孙燕 上海报道

长三角是新能源产业的重镇。

《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其所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中,华东区域上榜城市最多,占据半壁江山。这其中,长三角城市前四名独占三席,分别为上海、苏州、常州;前十名占据“半壁江山”,除上述城市外,无锡、杭州上榜。

事实上,在近些年各地的“新春第一会”,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频频出现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会议中。而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到来,一些主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三角城市都将在今年迎来阶段性的“大考”。

以区位、政策以及经济实力差异较小的苏州、无锡、常州为例,这三座城市近年分别提出了新能源产值规模破万亿元(常州目标2025年、苏州目标2026年),和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收超过3100亿元(无锡)的目标。

那么,苏锡常三地新能源产业发展有何不同?各地锚定的产业发展定位又有何区别?

从实际表现上看,苏锡常三地在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上十分胶着。无论是产值规模、产业链布局还是技术创新等领域,各地都在差异化出招,各显神通。

但需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产业周期性波动的到来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对于能源转型的影响,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期已经进入末尾。此时,“内卷式”竞争、需求空间增长放缓等现象,成为苏锡常三地在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时不得不直面的干扰因素。

无锡:打造“新能源装备之都”

早在2023年,无锡便正式提出打造“新能源装备之都”,注重“终端装备+核心部件+系统集成”三方联动。

根据第十六届无锡国际新能源展览会开幕式发布的《2023—2024新能源装备行业发展报告》,2023年无锡新能源装备核心产业产值超800亿元,规上装备企业超过110家,集聚国家级、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创新平台近40家。另有数据预测,2024年无锡规上新能源产业产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

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目前A股注册地在无锡的A股新能源公司共计10家,分别为上能电气(300827.SZ)、吉鑫科技(601218.SH)、振江股份(603507.SH)、微导纳米(688147.SH)、先导智能(300450.SZ)、奥特维(688516.SH)、双良节能(600481.SH)、弘元绿能(603185.SH)、百川股份(002455.SZ)、华光环能(600475.SH)等。

这其中,先导智能占据锂电设备行业绝对市场份额,奥特维、弘元绿能、双良节能的光伏设备、光伏材料出货量靠前,华光环能在制氢装备领域居于领先水平。

无锡是我国拥有光、储、风、氢全品类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的城市之一。据无锡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负责人介绍,每个板块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如江阴市在风电整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锡山区的光伏装备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惠山区在氢能汽车领域名列全市前茅,滨湖区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新吴区在锂电装备、制氢装备上表现突出。

在无锡市“465”现代产业集群中,新能源属于“6个优势产业”之一,氢能和储能属于“5个未来产业”之一。

目前,无锡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新能源产业闭环,涵盖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刘世虎曾表示,无锡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协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苏锡常三市看,无锡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较有亮点,在材料制造、应用制造两端相对较弱。

而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无锡拥有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高端储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正在加快筹建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截至目前,无锡2023年新能源规上企业产值增长30%。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占新能源产业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2023年,无锡市重点光伏制造企业75家,主要光伏产品硅片产量57.85GW,同比增长46%;电池产量7.44GW,同比增长89%;组件产量18.15GW,同比增长126.9%;全年实现营收948.79亿元,同比增长16%;全市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约40个,专利数量超5000项,全省占比20.5%,从业人员28750人,全省占比14.1%。全市光伏产品出口117.9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1-10月,无锡市新能源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14.7亿元、营收1489.3亿元,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关口。

在这一系列突破背后是政策的大力导向支持。

2023年,无锡先后出台《无锡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无锡市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这其中,《无锡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3100亿元,较2022年年均增幅达到25%以上。其中,光伏产业营业收入达2150亿元,年均增幅28%以上;风电产业营业收入达670亿元,年均增幅20%。

《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则提出,目标到2025年,氢能和储能产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氢能16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7%,储能9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到2030年,氢能和储能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

《无锡市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重点支持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氢能、储能、核能、生物质能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目前累计培育新能源上市企业2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家。

不过,在行业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设备企业表现相对分化。例如,奥特维、微导纳米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50%,先导智能、弘元绿能净利润均大幅下滑。

这也考验着新能源产业波动下,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核心定位的无锡,如何穿越周期。

苏州:祭出“组合拳”补短板

就在2023年这一年,苏州也发布了《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规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

不过从细分产业来看,苏州胜在光伏,其他新能源赛道规模相对较小——2023年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产值规模分别达到1390亿元、803亿元、422亿元、458亿元、158亿元、71亿元。

然而,为加速冲击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苏州2024年开始将新能源产业与实力强劲的新能源汽车打包在一起,进行组合规划布局,利用集群效应,推动优势产业互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数据,2023年当年,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规模4000亿元左右。据此,2023年,苏州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则突破7500亿元,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达430家。

“组合拳”的基础,使得苏州新能源产业的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24年9月,苏州在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区。

该行动计划还提出,苏州将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苏州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后,苏州第4个万亿产业集群。

有苏州本地智能汽车赛道专家对记者表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和市场上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组合规划,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资源整合,形成更为完整和高效的产业生态。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从而为实现万亿产值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在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六大领域中,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超6家;产值50亿至100亿元的企业超8家,20亿至50亿元的企业超35家。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大会还同时发布了《苏州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苏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其中,光伏产业规划到2026年,苏州全市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拥有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家。到2030年,苏州基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

苏州将光伏产业视作优势,并在过往的基础上,构建“2+3+4”光伏产业体系,即稳固光伏高效电池片和高端组件“两大核心环节”,打造光伏制造核心装备、关键辅材和智能电力电子设备“三大配套产业基地”,拓展钙钛矿光伏电池、新一代智能光储、光伏循环再利用和光伏电厂智能运维“四大未来新赛道”,打造竞争力强的光伏产业集群。

而新型储能赛道,被苏州视作另一条千亿产业集群,并规划到2026年,全市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培育或引进10家产值40亿元以上新型储能企业;到2030年,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化高地。

为与之配套,苏州提出构建“2+3+3”新型储能系统,即聚焦核心器件与系统集成“两大核心环节”,完善关键材料、关键装备、电池梯次利用回收“三大重点配套”,拓展电网侧、电源侧与用户侧“三大主流应用场景”,打造链条完备、生态完善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目前苏州已认定协鑫集团、阿特斯、正力新能、苏州金龙等20家企业为新能源领军企业,鼓励其发挥产业链“链主”带动作用;此外还遴选51家新能源重点企业、36家新能源独角兽培育企业,发力能源经济、打造增长新引擎。

需指出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苏州缺乏有影响力的整车品牌,主要的产业优势集中在零部件领域。

不过,受益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布局较早,产业环节齐全,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之际,苏州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2022年,苏州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300多家,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汽车产值比重超40%;2023年,产业规模更是超过4000亿元。

以最近大热的小米SU7为例,不少零部件就出自苏州,比如驱动系统电机是汇川联合动力、联合汽车电子(太仓)生产,车身稳定系统及制动控制器由博世(苏州)打造,高压连接器则是昆山沪光汽车电器出品。

常州:2025年突破万亿目标

2023年,常州成为江苏省第5个GDP破万亿的城市。而就在这一年,常州喊出了一个口号: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突破万亿元。

从全市GDP超过万亿到新能源产业力争突破万亿,有观点认为,常州是“面子里子”全都要。然而,在政府层面上,常州冲击新能源产业2025年实现万亿元的目标,是认真的。2025年1月8日,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再度明确,常州将推动“产业基地化”向“集群规模化”升级,加快理想、比亚迪等接续项目建设,围绕电机电控、车用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生态,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

目前,常州新能源产业布局分为光伏、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整车三条主线。其中,不乏一些龙头企业的身影。

光伏产业方面,目前注册城市在常州的A股光伏公司共计有4家,分别为天合光能(688599.SH)、亚玛顿(002623.SZ)、永臻股份(603381.SH)、天龙光电(300029.SZ)。除去目前经营压力较大的天龙光电外,天合光能、亚玛顿以及永臻股份分别在相对应的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边框领域均处于一线地位。与此同时,目前不少光伏公司在常州均有产线。像东方日升、亿晶光电、正信光电、斯威克、中信博、聚合新材、捷佳伟创、太一光伏、回天新材,已经涵盖了光伏产业链除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

这一产业布局的形成,得益于常州十年前提出的“建链、补链、强链、长链”建设策略——2013年,常州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十大关键产业链。十年之后,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已于2024年达到8500亿元。

近些年来,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常州依托天合光伏产业园、直溪光采小镇等,抢抓重大项目建设,深化集聚发展,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此外,该市还在加速推进“智改数转”,将光伏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以及5G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而技术升级创新,始终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对此,常州近些年来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例如,天合光能依托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捷佳创设立钙钛矿综合实验室,亚玛顿与天合光能、纤纳光电、宁德时代等钙钛矿领军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钙钛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动力电池产业方面,目前注册城市在常州的A股动力电池公司有1家,为中瑞股份(301587.SZ);另一家港股上市的锂电公司也颇为知名,为中创新航(03931.HK)。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常州引入了多家锂电、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公司。

实际上,中创新航、宁德时代都是常州通过招商引资,政企协同,共同培育地方新产业的成功案例。以中创新航为例,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引进了该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但三年后,锂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变革,三元锂电池打压磷酸铁锂电池路线,这使得以磷酸铁锂为主的中航锂电陷入亏损。此后,金坛区政府通过与中航锂电母公司中航工业集团紧密合作,促使中航锂电变革为中创新航。2024年,中创新航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8.61亿元、0.82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常州目前已经立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潮头”。

2025年2月,搭载自研碳化硅功率模块及新一代电驱动系统的理想800V纯电SUV,于江苏理想常州工厂正式量产。2016年,理想汽车筹划A轮融资,常州市武进区以7.8亿元的武进产业基金参投,随后理想汽车在常州建立了其第一座整车工厂,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数据显示,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已超越3400家,稳居全国之首。而这一产业的集群效应,不仅扩大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规模,更是拓宽了如新能源摩托车、自行车及平衡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包括永安行、小牛电动、九号科技等均在常州落地。

尽管常州近些年来吃下了新能源产业的红利,但考虑到新能源产业周期波动的出现,这也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2025年能否实现万亿目标的最大干扰因素。

目前,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已经出现了“内卷”现象,价格竞争的恶化,无疑会严重影响产业产值规模。以常州市高新区的数据为例,2024年,受光伏行业依旧低迷的影响,该区规上智慧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80.4亿元,同比下降18.9%;利润总额降幅自5月份以来始终在70%以上,盈利状况持续不佳。

不难看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万亿规模目标,已经无需通过继续扩大新能源产业的体量来实现。从制造集群,到创新集群,是常州新能源产业接下来实现升级的核心方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