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直播间中,主播通过“包开门”“恭喜毕业”等话术营造抽奖氛围,利用“下一包必出稀有卡”“最后几包错过再无”等煽动性语言刺激消费,叠加“拆出SSR免费再开一包”“集齐全套兑换万元奖品”等奖励机制,诱导未成年人陷入“以小博大”的消费陷阱。
据网友反映,曾有未成年人在15分钟内下单200包小马宝莉卡牌。值得警惕的是,如今此类现象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链。
法治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此类直播间诱导消费,基本都存在“三步陷阱”——
一、话术洗脑。主播通过快节奏拆卡、实时播报稀有卡出现概率,配合“欧气满满”“天选之子”等心理暗示,营造赌博式刺激体验。湖南某法院审理的汪某诈骗案中,主播以“免费送皮肤”为诱饵,胁迫未成年人持续刷礼物,涉案金额超30万元。
二、概率游戏。拆卡直播间推出“叠叠乐”“数小马”等玩法,如拆出UR卡可叠加兑换新卡包,最高可获整箱卡牌奖励。这种概率游戏,被未成年人视为“逆袭捷径”,有学生坦言“抽到稀有卡就像中彩票”。
三、社交裹挟。卡牌交易形成“卡圈”文化,稀有卡成为社交货币。据《天津日报》官微报道,初中生将压岁钱全部投入购卡,为维持“圈内地位”甚至变卖家中财物,天津某14岁女孩一年打赏主播超200万元。
那么,实施上述行为,将可能面临何种法律后果?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庄京律师表示,主播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等,盲盒经营者不得对抽卡规则、抽取概率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其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行为。主播通过煽动性语言和奖励机制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涉嫌构成虚假宣传、误导销售甚至欺诈销售。主播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如欺诈赔偿、侵权赔偿)、行政责任(如罚款、停业整顿)。同时,其行为还可能引发社会舆论谴责和声誉损失。
关于直播平台的责任,庄京律师认为,作为提供直播服务的平台,有义务对主播的内容进行监管,防止出现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如果平台未能履行监管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受到诱导消费的影响,平台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赔偿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卡牌背后还存在着灰色产业链。其中,卡牌评级机构成为推高价格的重要一环。例如,重庆某评级公司将普通卡牌评分后标价21万元,二手平台更出现百万级卡牌交易。这种“评级增值”模式催生畸形市场:商家批量生产盲盒,评级机构收取鉴定费,二手商囤货炒作,形成“生产—评级—炒卖”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对此,庄京律师表示,当前,法律对评级机构的定价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机制。若评级机构随意定价导致普通卡牌价格飙升并吸引未成年人盲目消费可能涉嫌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介绍,面对一些直播间盲卡消费乱象,不少家长想要退款却困难重重。商家往往以“商品拆封后不退不换”“未成年人确认”等理由拒绝退款,而家长又难以证明是孩子自己操作下单,平台在处理此类投诉时也效率低下,导致家长维权之路艰难。
有业内人士透露,尽管《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禁止向8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但线下文具店、线上小程序大都未落实身份核验。
有卡牌厂家表示,他们在产品包装上已标注“未成年人禁止单独购买”的提示,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难以对购买者身份进行核实。一些经销商为了追求利润,也忽视了对未成年人购买的限制。
庄京律师认为,要彻底整治直播间盲卡消费乱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企业、家长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文|沈仲亮 辛洁
来源: 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