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校如何深化文化与科技交叉融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3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因此,高校亟须加快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鲜明特色,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与智力支持。

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高地。一是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一方面,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创新引才用才机制,面向全球和产业一线,引入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领军人才、战略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高地,让高端人才成为高校高质量办学、高能级创新、高水平发展的战略引擎。同时,鉴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高端人才的稀缺性,积极探索实行“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的灵活人才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着力加强高端人才自主培养,在校内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型高水平人才。二是创新评价激励制度机制,引导艺术类、科技类人才组建交叉型研究团队。鼓励文化艺术类人才自觉学习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文化创作,科技类人才面向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让教师在实践中增强融合意识、提高交叉素养、提升融合能力,努力成长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型高端人才。

优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学科布局。一是坚持新设与转型相结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方面,改革资源配置政策,将办学资源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兴交叉、急需紧缺学科倾斜,加快布局数字媒体、音视频等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引导现有学科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转型。文化创意类和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面向数字文化、数实融合等领域凝练学科与科研方向,组建新型科研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发展;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则面向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的发展需求和技术需求,调整科研主攻方向,聚焦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元素识别、资源采集、文本创作等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需要,开展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二是优化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机构设置,组建具有文化和科技融合鲜明特色的教学科研机构,破除制约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组织性、制度性障碍,打破专业、学科、学院间的融合壁垒,形成有利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制度文化与组织形式。

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础设施。一是坚持新建和整合相结合,不断完善数字新基建与文化新基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依赖于数字新基建与文化新基建的有力支撑。前者主要包括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后者主要包括文化数据库、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聚焦音视频、数字文博、游戏动漫等重点领域,建设特色化的文化数据中心、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可以为学校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文化专网,构建全域保护、全模态在线、高度原真、高速泛在的文化资源库,可以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丰富素材。此外,打造数字文创孵化园,支持师生围绕数字文化开展创新创业,可以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转化平台。二是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与外部文化文物文博资源、数字数据算力资源以及文化园区、企业的整合与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实现数字新基建和文化新基建的共建共享。

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办学特色。面向文化数字化战略对新型文化和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应当深刻把握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深刻变化,探索校企社联动育人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实训场景,着力培养新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是围绕音视频、数字文博、动漫游戏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搭建新型科研平台、组建交叉科研团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科创高地。二是立足厚植文化根基、加深文化厚度,加强文化文物文博等领域学科建设,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建设湖湘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基地。三是坚持文化为体、科技为翼,深化交叉融合,策源创作一批有文化深度、科技含量、传播效力的高质量文创作品,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华文化和文明走向世界,着力打造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园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

(作者系长沙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5版

作者:杨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