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同打造“多位一体”育人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6:20:00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学科重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支柱,深度融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前沿技术变革,全力推进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学院立足“两课堂三阶段”,创新打造“导师引导—朋辈示范—校友反哺—校企协同—国际拓展”多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地区实践能力的民族学人才队伍,为民族团结提供有学术深度和战略实效的“中南方案”。

彰显时代特色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民族学学科厚植于我国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沃土,力求深入考察各民族在日常生活、节庆、仪式、经济协作等层面的本土实践,多维实证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历经五千年政治统一、经济依存、文化兼容、情感互通形成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也整理提炼了各民族在交流互动和借鉴吸收中缔造的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延续着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文化根脉。

学院积极彰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成果,既立足民族学学科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的实践,又紧扣大流动、大融居的民族时代主题,深化拓展民族问题研究,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挖掘本土实践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

学院始终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既继承学科传统,又创新理论方法,将民族学的“特色”转化为“不可替代性”,促进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学院秉持学术传统和问题意识,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坚持扎根本土实践,保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传统优势,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社情民情,广泛开展各民族历史文化等田野调查,积极参与民族学系列原创教材编写,形成具有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学院巩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历史文化等研究成果,借力学部制打破学科壁垒,使民族学从“单点突破”升级为“交叉枢纽”;依托国家民委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合作治理,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集思启智,为促进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研究交叉建言献策。

促进学生成长

校内外协同打造多位一体育人体系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服务地方发展、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文化传承保护、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积极打造“导师引导—朋辈示范—校友反哺—校企协同—国际拓展”多位一体育人体系,构建“全链条、多主体、动态化”的培养模式。贯彻本科生四年导师制,引领学习、科研、生活差异化成长规划,近3年平均考研升学率达52.4%;实施“学长计划”班导师助理制,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创建一流学科建设校友论坛,构建跨行业、跨地域资源整合平台;推行“校外导师计划”,形成“人才培养—社会反馈—学科增值”的良性循环;聘请境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授课讲座,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增强跨文化交流、跨文明共生的文化自信与学科自信。

学院创新构建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双轮驱动、“学习—践行—思辨”三阶递进教学模式,打造“科研为源、教学为流、实践为用”的培养范式。理论课堂依托国家级一流、省级一流课程,锚定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阐释民族理论政策、剖析民族问题的专业能力。实践课堂注重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强调“集中实习+项目制调研”相结合,连续15年编纂形成田野调查成果合集,将“田野思政”转化为具象的学习体验;打造“从实求知读书会”“席明纳读书社”品牌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形成平等对话、研讨互动的教研探究新生态。

(作者:刘丽娜 马惠娟 陈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