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雪龙”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都做了些什么?|封面头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18:00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中国自然资源部消息,2025年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雪龙”号凯旋 (图据央视新闻)

本次科考的意义重大:2025年是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圆满结束40周年,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4月8日返回,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号自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2025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目前正在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预计6月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

那么,在南极漂了几个月,此次科考都干了些啥?

“永盛”号和“雪龙”号先后完成任务

首先来说说航程距离最短,最先完成任务的“永盛”号货轮。作为此次南极考察的保障运输船,“永盛”轮是个踏实肯干的“搬运工”,主要承担的是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考察队抵达昆仑站(图据自然资源部)

2024年12月2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永盛”号货轮于北京时间12月25日顺利抵达秦岭站海域,并开展卸货作业。据“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介绍,本次卸运物资总重量为6021吨,包括秦岭站后勤保障物资、工程建设项目物资、业务科研物资和油料。其中,“永盛”号货轮载有5461吨货物,“雪龙2”号载有60吨货物和500吨燃油。这些物资被用于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积极践行“绿色考察”中国理念。同时,首次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

考察队员在准备释放潜标(图据新华社)

而“雪龙”号和“雪龙2”号主要承担的则是科考任务。各科考队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国家“五大类”科技项目,通过航空调查填补了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的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多国参与的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的环南极考察,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考察队员在调试重力柱释放设备(图据新华社)

“雪龙2”号进行我国首次南极秋季大洋科考

“永盛”“雪龙”已归巢,但“雪龙2”号还在路上。近日,“雪龙2”号到达罗斯海预定作业站位,“海洋暗生态系统”科学考察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是我国首次南极秋季大洋科考。

考察队员在拆卸重力柱以获取海底沉积物样本 (图据新华社)

南半球与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季节相反,当我们进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时,南半球正好进入秋天。秋季南大洋黑夜渐长,光照减少,同时由于海冰生成,阳光透过率减弱,南大洋逐渐进入“黑暗季节”。夏季南极海域海况较好,是科考的“黄金季节”,因而调查资料相对丰富。但目前国际上对其他季节南大洋的了解极为匮乏,无法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因此,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聚焦秋季南大洋,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的“未解之谜”。

此次南极秋季大洋科考不仅仅将惠及中国的科学家,也将影响世界的认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9个国家的91名考察人员将在罗斯海围绕“黑暗季节”中生态系统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为期约一个月的海洋暗生态系统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