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货拉拉第五次冲击港股IPO,营收增长但估值缩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4:05:00    

在同城货运赛道鏖战多年,货拉拉第五次叩响港交所的大门。近日,货拉拉母公司“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又更新了港股招股书,这已是其自2023年3月以来第五次递表冲刺IPO。

根据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2024年货拉拉实现营收1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9%。在盈利能力上,货拉拉2024年的经调整利润为5亿美元,相较2023年的3.91亿美元进一步增长。这意味着,自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以来,货拉拉的盈利能力已经连续两年得到提升。

不过,盈利数据持续向好的同时,货拉拉的估值却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货拉拉2023年估值为900亿元,但2024年已下滑至650亿元,跌回到2021年的水平。估值缩水的背后,是市场对其业务模式与长期成长性的质疑。

在连续四次冲击IPO未果后,货拉拉仍在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然而,围绕其业务结构、国际化拓展与平台与司机之间的矛盾,外界的质疑与争议从未停止。货拉拉能否在这次IPO中打破困局,仍有待时间检验。

估值缩水

货拉拉在最新递交的招股书中披露了2024年的核心财务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9%。这一增速虽较2023年的28.8%有所放缓,但在国内同城货运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仍然展现了较强的增长韧性。

从盈利表现来看,货拉拉自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后,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4年,公司录得经调整利润5亿美元,较2023年的3.91亿美元增长约28%。在连续亏损多年后,货拉拉通过优化成本结构与提高变现效率,逐步走上盈利正轨。

细分业务来看,货拉拉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货运平台服务、多元化物流服务与增值服务三大板块。其中,货运平台服务依然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2024年实现收入8.22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的51.7%。此外,多元化物流服务贡献收入5.27亿美元,占33.1%;增值服务收入为9378万美元,占5.9%。从结构上看,货拉拉的业务重心依然集中在货运平台服务上。

不过,从地域分布来看,货拉拉的营收依然高度依赖国内市场。2024年,货拉拉在中国境内的收入达到14.4亿美元,占总收入的90.7%。相比之下,其境外收入仅为1.49亿美元,占9.3%。虽然货拉拉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进行扩展,但整体占比依然微小,全球化进程尚未能显著减轻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尽管财务数据向好,货拉拉的估值却在持续下滑。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货拉拉的估值已从2023年的900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650亿元,跌回到2021年的水平。

有业内人士指出,估值下滑的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货拉拉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增长潜力存疑。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的高依赖性与国际化拓展的缓慢进展,让货拉拉的未来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此外,行业监管趋严与平台与司机之间的矛盾,也为货拉拉的估值表现蒙上阴影。

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货拉拉已多次被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约谈,涉及问题包括计价规则调整、抽成比例过高、恶意压价竞争等。行业环境的变化与平台模式的挑战,或许是资本市场对货拉拉估值表现较为谨慎的原因之一。

出海仍具挑战

近年来,为了打破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依赖,货拉拉也在不断尝试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底,货拉拉的业务已覆盖全球11个主要市场的超过400个城市,尤其是在东南亚和拉美市场的布局上颇为积极。

东南亚和拉美市场之所以成为货拉拉重点拓展的方向,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同城配送市场尚处于快速增长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3年,东南亚及拉美的同城最后一公里快递及实时配送市场规模达到202亿美元,预计将以8.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8年的297亿美元。这为货拉拉提供了较大的业务拓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货拉拉在境外市场推广的两轮车配送服务成为了其新的增长引擎。与传统的四轮货车配送相比,两轮车配送在成本与灵活性上具备明显优势,尤其是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地,摩托车作为主流运输工具,为小型货物配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性。货拉拉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面向小型货物(小于30公斤)的同城最后一英里配送服务,通过两轮车快速送达,获得了部分市场份额。

然而,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境外业务的拓展依然难言理想。2024年,货拉拉境外市场的收入为1.49亿美元,仅占总收入的9.3%。相比之下,中国境内的收入高达14.4亿美元,占比达到90.7%。这说明,境外市场的贡献率依然较低,尚未成为公司营收的核心支柱。

分析人士指出,货拉拉在境外市场的拓展之所以进展缓慢,原因在于其核心业务模式在海外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方面,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市场,同城配送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货拉拉面临着来自Grab、Gojek等本地平台的强力竞争。另一方面,受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文化差异以及用户习惯,货拉拉在本地化运营方面仍存在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货拉拉在境外市场主打的两轮车配送服务模式,虽然在东南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复制到中国市场的难度极大。根据业内专家的分析,中国的城市管理政策对两轮车上路存在诸多限制,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中,政策规范严格且变化频繁。此外,相较于东南亚,国内消费者对于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单纯依靠两轮车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配送需求。

这种情况下,货拉拉希望通过两轮车配送服务拓展中国市场的策略,面临着较大的政策与市场壁垒。如何在国内市场中找到符合本地化需求的增长路径,成为货拉拉亟待解决的问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