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流量政绩观,如何成为百姓的好口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28:00    

#长白时评#

今年“五一”假期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约67000人次。话题“荣昌政府食堂米饭蒸了半吨多”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半吨重的米饭蒸出了政务服务的烟火气。当各地文旅局长穿汉服、骑骏马、扮侠客的变装视频还在刷屏,当“局长卷起来”成为文旅破圈的新常态,这场由“流量作为”引发的基层治理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干部的政绩观。

  从“坐等考核”到“主动引流”,变的是发展思路。过去一些干部将政绩等同于GDP数字、工程项目,习惯在“官方文件”里做文章;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主动走进镜头,用短视频平台的“网言网语”推介家乡,在政府食堂的饭桌上搭建政民互动桥梁。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从“以政府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的思维跃迁——当高铁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成为区域竞争的新赛道,干部放下“官架子”拥抱流量,本质上是对“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动诠释。荣昌开放食堂的决策背后,是算清“口碑账”胜过“经济账”的长远眼光:67000人次的用餐体验,带来的是千万级的城市曝光,更让“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深入人心。

  流量狂欢的背后,检验的是为民初心的纯度。这些年,国内许多文旅局长亲自上阵,拍小视频、换上民族服饰、换上古装汉服、编排舞蹈、骑马舞剑,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破圈”操作,本意是在将个人关注度转化为城市发展机遇。从这个角度看,当干部愿意成为“行走的招生简章”,主动站到聚光灯下接受审视,本身就是对“怕出错、怕担责”的官僚主义的突破。但也要警惕少数地方将“流量作为”异化为“政绩秀”:有的干部为博眼球搞低俗营销,有的地方重流量数据轻服务体验,最终陷入“网红昙花一现,口碑高开低走”的怪圈。荣昌的做法之所以获赞,在于其配套了“24小时开放厕所”“机关停车场共享”等实招,让流量热度转化为民生温度。

  真正的“流量作为”,需要打破“数据崇拜”的政绩枷锁。流量带来的关注度是双刃剑,既能放大发展优势,也会暴露治理短板。贵州“村BA”的爆火,离不开政府在球场改建、交通疏导、食品安全上的默默付出;淄博烧烤的出圈,依靠的是“烧烤专列”“烧烤地图”等全链条服务的支撑。这启示我们,干部的政绩观不能停留在“涨粉量”“热搜榜”,而要着眼于流量背后的产业基础、民生保障和长效机制。当“政府食堂开放”不只是假期限定的营销动作,而是成为政务服务常态化创新的起点;当“局长变装”不只是短视频平台的偶然爆款,而是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持续行动,这样的流量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干部的“流量作为”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它既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更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定力。当基层干部愿意为了城市发展“抛头露面”,为了群众便利“打开院门”,这样的流量热度自然会转化为民心温度。反之,若只追求短期曝光而忽视长远发展,再好的流量剧本也写不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毕竟,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从来不是热搜上的话题排名,而是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分量。(久泰平)

初审: 熊一黎

复审: 曲翱

终审: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