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烤”验:
每一次弯腰都藏着汗水
立秋刚刚到来,8月的泉厦高速风雨稍息,马上又迎来了高温晴热天气,太阳像块烧红的烙铁,把路面晒得发烫。上午11点,中分带两边的护栏温度已经能煎熟鸡蛋。

两个穿着橙红色反光服的身影,正贴着护栏缓缓移动——左边的老张戴着黄色安全帽,帽檐下的头发全湿了,贴在额头上,脸上的汗顺着下巴滴在地上,砸出小小的湿痕,他低下头,蹲下身子把抓钩伸进中分带;右边的小林腰弯得像个虾米,橘色的反光服后背,汗渍已经结成了白色的盐霜,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今天早上5点就来了,到现在才捡了两袋,”老张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汗,指了指脚边的垃圾袋,里面装着塑料瓶、烟盒、还有没吃完的零食袋,“中分带里的垃圾很难清,得蹲在地上,把身子探进去,有时候还会撞到头。”
危险的“必修课”:
每一次伸手都要“看车”

中分带的两侧,就是双向八车道的快车道,车辆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而过,带起的风把老张的安全帽吹得歪了一下。他赶紧扶住帽子,眼睛盯着控区外的路面,手里的铁钩还勾着一片飘到车道边的纸屑。
“上周有辆车开得很靠近我们的布控区,把锥标都碰倒了几个。”老张语气里带着后怕,“现在我们捡的时候,都得留着一只眼睛看着车,发现有车辆靠的近一些就要赶紧退到护栏内侧。”
说话间,一辆货车从旁边驶过,喇叭声震得耳朵发疼。老张本能地往护栏边靠了靠,脚边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飘了一下,他赶紧用铁耙按住,生怕掉进车道里。
他们的“执念”:
把路当成“家”来守

老张今年52岁,做养护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就出发干活,中午在路边的树荫下吃盒饭,工作到傍晚才能收工休息。“儿子不让我做了,说太苦,”老张笑了笑,摸了摸身边的护栏,“可这活总要有人干的,我已经干了这么多年,说有感情了有点肉麻,但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别的了。年轻人大部分吃不了这个苦,主要都是我们这些老伙计撑着。”
小林是队伍里难得的90后,去年刚进养护工作队伍。“刚开始觉得累,现在习惯了,”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指着远处的路标,“你看,那边的路牌是我上个月擦的,现在还很干净,感觉像自己家的东西一样。”
“我们多弯一次腰,路就多一分干净。”老张扛起垃圾袋,往路边的垃圾车走,橙红色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就是希望车主们能多体谅,把垃圾留在车里,别乱扔。”
给司乘的一句话:
您的“不抛物”,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当天上午,这支工作小组一共清理了5袋垃圾,重量超过200斤。老张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小林的手套也磨破了一个洞,但他们还是把最后一点垃圾捡完,才敢稍微喘口气。
“每一个乱扔的垃圾,都需要我们弯一次腰,冒一次险。”小林终于有时间放下工具,整理了一下安全帽,“如果大家能把垃圾带到服务区,或者放在车里的垃圾袋里,我们就能少弯几次腰,少冒几次险。”
烈日下,他们橙红色的反光服,像两团跳动的火焰,照亮了泉厦高速的路面。而他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请把垃圾留在车里,把文明带给大家。
泉厦高速工作者持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行动,旨在为司乘人员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出行环境。养护工作者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弯腰、伸手。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文明——您的一次“不抛物”,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