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南方+汕头医疗频道从汕头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近年来,肿瘤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人对肿瘤的认知存在误区。专家介绍,公众可以主动关注肿瘤“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知识,科学防治肿瘤。专家提醒,公众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癌症防治意识,鼓励早期筛查,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摒弃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积极预防癌症
数据显示,我国每天超过一万人罹患癌症,每8秒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早期发现可以治愈,1/3的癌症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汕头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谢林浩介绍,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早期干预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不良生活方式就包括高油、高盐、高热量等不合理膳食习惯以及缺少运动、吸烟、酗酒等,这类群体往往体型肥胖。

今年是体重管理年,全民也掀起了一场关注体重管理,改善超重和肥胖问题的“热潮”。谢林浩介绍,肥胖与很多疾病相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它也是引发肿瘤的重要诱因之一,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就包括肥胖。以中国为例,每10名癌症患者中约有1人可归因于肥胖,且肥胖人群的癌症死亡率比正常体重者高30%。
他指出,肥胖的形成机制与人体内激素的失衡有着密切关系。如脂肪细胞会分泌雌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激素,它们可以刺激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生长,肥胖女性绝经后乳腺癌风险增加50%;肥胖者容易出现代谢异常,因胰岛素抵抗而出现糖尿病,同时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让癌细胞更容易增长;腹部脂肪堆积也可能压迫肠道,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而脂肪组织也会重塑肿瘤微环境,促进癌细胞转移。
谢林浩提醒,肥胖通过激素失衡、慢性炎症等机制显著增加癌症风险,而吸烟、饮酒、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睡眠障碍和长期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则形成“致癌组合拳”。读者可以使用BMI指数(身高/体重的平方)进行简单自测,BMI值超过24就是超重,应该引起警惕;BMI值超过28则属于肥胖,就应该积极管理体重。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减少加工肉和红肉的摄入、适当运动等进行体重管理,有条件人士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此外,还应戒烟少酒,适当增加社交,保持身心健康,有利于预防肿瘤。
▍这些关于肿瘤的认知要更新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谈“癌”色变。谢林浩介绍,在肿瘤防治领域,公众常因认知偏差或信息误解而陷入误区,而这些误区往往还导致了筛查延误、过度恐慌或盲目治疗等。常见的误区便是认为癌症是“老年病”,年轻人身体好、代谢旺盛,患癌风险低,无需主动筛查。事实上,癌症在男女群体中的发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种在30—45岁人群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熬夜、久坐、高糖高脂饮食、酗酒、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已使胃癌、肝癌等传统“老年癌”在年轻人中发病率增多。

有的人认为,癌症早期一定会有疼痛、肿块等明显症状,身体无不适则无需担心,出现症状时再就医即可。事实上,肺癌、肝癌、卵巢癌等多数癌症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等出现胸痛、黄疸、腹水时往往已是中晚期。而主动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些人则担心与癌症患者共餐、接触其生活用品会被传染,对癌症患者产生排斥。谢林浩介绍,癌症并非传染病,与癌症患者共同进食、共同使用生活用品等行为都不会发生癌症的传染。但应注意的是,致癌因素可能会发生传染。如与肝癌相关的乙肝病毒,与胃癌相关的幽门螺杆菌,与宫颈癌相关的HPV病毒等,传播的是病原体而非癌细胞。大家应关注的是致癌病原体防治,而非恐惧癌症患者,避免对其造成心理伤害。
此外,还有人认为如果确诊癌症后治疗意义不大。手术、放化疗等副作用大,即使治疗了也大多无力回天。事实并非如此。癌症并非“绝症”,癌症越早期治愈率越高,比如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70%—90%,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70%—95%,乳腺原位癌治愈率超95%。
谢林浩提醒,癌症的治疗手段正不断改进提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以前明显提升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一旦确诊癌症,应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肿瘤专科就诊,医生将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基因表达、体能状态、治疗意愿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肿瘤治疗最优化,患者及家属切勿因误解而放弃希望。
▍男女性请重点关注这些癌种
据介绍,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结构不同、激素种类和水平不同,生活方式及职业暴露等因素,癌症的发生也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成为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而中国男性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城市男性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谢林浩提醒,前列腺癌与雄激素长期刺激前列腺细胞增殖有关;而肥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BMI>30的男性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就比正常体重者高30%;高脂饮食也可促进炎症反应,导致肿瘤的发生。
男性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吸烟男性患肺癌风险比非吸烟者高10—20倍。据介绍,烟草中含有70余种致癌物,它们会直接损伤DNA,引发基因突变,成为肿瘤细胞发生的诱因;而职业暴露,如石棉、砷、铬等工业污染物可使肺癌风险增加5—10倍。
此外,结直肠癌、膀胱癌、肝癌等也是男性需要重点关注的癌种。肥胖、家族多发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建议40岁以上且有上述高危因素的男性进行定期筛查。男性膀胱癌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吸烟人群膀胱癌风险增加3倍,而职业暴露接触染料、皮革、金属加工等行业接触芳香胺类化合物也会增加癌变风险。肝癌则主要与肝炎病毒和饮酒等相关,持续酗酒将大幅增加肝硬化风险,容易发展成为肝癌。
女性群体应重点关注的是全球女性第一大癌——乳腺癌。保持健康体重、优化饮食,规律运动、良好睡眠等有利于调节雌激素代谢。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定期参加乳腺检查,包括乳腺彩超、钼靶等。每月月经结束后一周可以自我检查,观察乳房形状、皮肤变化,触摸有无肿块或乳头溢液,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甲状腺癌、宫颈癌等也是女性的常见癌种。甲状腺癌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中青年女性相对高发。这与雌激素刺激、抗压能力等相关,长时间焦虑、抑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大多数宫颈癌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引起,过早性行为、多性伴等也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这提醒大家积极接种HPV疫苗、洁身自好的重要性。
谢林浩提醒,尽管男女性癌症发病各有不同,但积极预防的途径却是类似的,那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身心愉悦等。而主动参加高发癌种筛查,有利于提高早癌的检出率,从而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张熠伟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彭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