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新乐)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为展示2024年度首都版权工作成果,提升全社会版权意识,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近日发布“2024年北京版权十件大事”。
一、首届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2024年4月,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的指导和参与下,首届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京津冀三地文化执法部门、行业协会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高效衔接、科技支撑的版权行政司法保护合作机制。
二、北京文化论坛“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首次举办。2024年9月,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版权局承办的“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在京举办,为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
三、建立北京市网络影视剧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机制。北京市2024年度影视剧重点版权保护工作以强化网络侵权治理为目标,建立了分级分类的预警监管机制,分四批次发布35部重点保护作品,构建“监测—执法”闭环。
四、北京市两案例入选国家版权局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2024年10月,国家版权局公布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北京市版权局的“北京市打造版权多元解纷‘北京模式’”和“北京市软件正版化检查服务系统实现软件资产智能管理”入选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版权保护类”案例。
五、“总对总”机制跨区域版权纠纷调解工作联盟成立。2024年11月,以京津冀的协同合作为基础,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统一领导下,首批版权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试点地区任务实施主体共同发起建立“总对总”机制跨区域版权纠纷调解工作联盟。
六、北京办理全国首例版权领域非现场执法案件。2024年12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在非现场监管巡查中发现,某公司涉嫌存在侵权使用版权图片代发文章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依托总队“智慧文化执法”平台,综合运用“动态风险监测+区块链存证固证”等非现场监管手段,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版权取证存证问题,依托“京通”小程序进行执法文书远程签字确认,实现了全程无接触执法。
七、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牵头相关单位联合印发《知识产权涉刑重点线索联合研判工作指引》。2024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总队联合签署《知识产权涉刑重点线索联合研判工作指引》,制度化规范推动执法司法协同,加大数智赋能版权保护力度。
八、北京市版权领域团体标准创新推出。2024年,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先后创新推出《知识产权领域电子证据应用规范》《版权纠纷调解员资质标准》《版权纠纷调解员级别评定标准》等团体标准。
九、京津冀联动打击图书盗版侵权行为。2024年,京津冀三地检察机关依托京津冀“三必”协作机制,统一标准,跨区域、全链条集中打击图书盗版侵权行为,联合三地公安机关,通过专项行动跨省摧毁9个犯罪网络,累计查扣盗版图书271.6万册,涉案总金额1.8亿元,实现“打源头、端窝点、断链条”目标,案件罚金创北京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历史新高。
十、首例涉广播组织权侵权案判决生效。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首例涉广播组织权侵权案作出判决。第三次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新增了广播组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该案涉及《著作权法》新增条款。该案对广播组织享有权利的客体范围进行了详细论证,广播组织就其播放的所有广播电视(而非广播电视中播放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均享有广播组织权,不限于自制节目或取得独占授权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