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米高处的充电插座,公共服务切忌形式主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21:00:00    

□王依涵(南京师范大学)

4月15日,旅客孙先生在云南弥勒站候车厅发现一手机免费充电插座设置在三米高处,旅客想充电根本够不着,设置相当不合理。孙先生称,3米高插座上方有标识“手机免费充电处”,如果插座不是给游客使用的,就不该张贴此标识。随后记者就此事拨打了12306,客服回应称,已有旅客反映过该问题,已将该信息反馈给弥勒站处理解决。(4月15日 《华商报》)

在公共空间提供充电设施,本是一项便民服务。但当“免费充电”变成只能“仰望”的摆设,初衷便与现实背道而驰。这一“高空插座”,不仅违背常识,更折射出部分公共服务中仍然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

类似设施在设计与建设时,理应以使用者为核心,经过反复测试和真实场景的模拟。但现实中,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往往止步于“建成了”“配齐了”,却忽视了“能否用”“好不好用”。这种“完成任务式”思维,在流程上或许合规,在指标上看似合格,却与公众的真实需求存在明显落差。

“高空插座”并非孤例。从断头盲道、无障碍通道长期上锁,到儿童游乐场设在烈日暴晒下的广场,这些“建而难用”的案例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在某些环节中,公共服务被“形式”所主导,实效和体验反而被边缘化。

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更深层的制度性症结。在一些项目建设与验收流程中,“设备配齐”“工程竣工”仍是关键考核指标,至于设施是否真正好用,往往并不在检查范畴内。这种偏重外观和数量的绩效导向,客观上催生了“交差式建设”“对表式验收”,使得“为民服务”蜕变为“完成任务”。

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表为本”。验收流程不应止于查设备清单,更应涵盖真实使用情境的模拟评估。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体验式验收”机制,邀请不同年龄与需求的市民参与试用,提出改进建议,这种看似繁琐的程序,恰恰是“服务能否落到人心”的关键一步。

高铁站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其服务细节所折射出的,不只是管理效率,更体现着公共治理的理念深度。解决一个插座的问题,也许只需要一把梯子,但要真正扭转“重建设轻使用”“重形式轻体验”的惯性,仍需理念与机制的共同转向。

便民设施不应成为高高在上的“展示品”,而应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让每一项公共服务都经得起“能不能用”的检验,而不仅是“有没有”的核查,“便民设施”四字才能真正触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