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霞
春回高原,万物竞发。从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绿洲,青海春播画卷渐次铺展。
“科技赋能单产提升,防灾减灾稳产保供”,这是年初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春季管理和春耕备耕专题培训活动的通知》中明确的两项核心任务。
围绕这些核心任务,2月至3月,青海统筹整合中央农广校冬春农民大培训资源,构建“省级指导、市县主抓、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依托农牧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结合农牧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围绕春季田管和春耕备播、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农业防灾减灾等内容,各地按照粮油作物种植地区每县至少开设3至4个专题班、培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要求,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题培训。
3月初,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多部门,针对马铃薯、小麦等主粮作物,在五十镇柳家村、西山乡等地连办三场春耕专题培训。专家围绕选种、施肥、地膜回收等环节开展“手把手”教学,把培训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把种粮技能送到农民手中。
作为青海最早开始春播的地方,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前坪村的千亩示范田里,新型膜侧小麦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覆膜、施肥、播种等工序,行距、深度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过去人工播种费时费力,现在一台机器抵得上20人!”种植大户马福成不由赞叹。
民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膜侧播种一体化技术经过5年推广,亩均增产15%以上,节水30%,残膜回收率超90%,真正实现了“绿色高产”。目前,民和县30余家合作社已签订技术应用协议,预计推广面积将突破5万亩(1亩≈0.0667公顷)。
科技助农,事半功倍。聚焦农业生产难题,青海不断强化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省农技推广总站联合科研院所研发的“膜侧播种一体化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其精准播种、节水环保等优势显著;互助县试点“智能墒情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旱情预警;西宁市推广“云上智农”在线平台,开设春耕微课堂20期,惠及农户1.2万人次。
3月20日,青海省农技推广总站在民和县召开膜侧小麦种植模式推广现场会,强调要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增。会议现场还发布了《青海省膜侧小麦种植技术规范》,为全省推广提供标准化指引。
春耕生产环节众多,环环相扣。为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全省建立了“农资保供绿色通道”,严查假冒伪劣农资,储备种子、化肥等物资超20万吨;气象部门加密发布墒情预报,保险机构推出“春耕无忧险”;各级农技员、科技特派员组成120支服务队,包片蹲点指导……
3月以来,青海抢抓春耕备耕关键期,以省级统筹引领、市县精准落实、技术集成创新为抓手,构建起“政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全力保障春播生产高效推进,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一项项技术落地、一亩亩良田深耕,科技助力忙、上下联动强的春耕图景在高原大地慢慢成形。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