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08:10:00    

郁南县连滩镇开办少儿粤语公益合唱基础班。

老师指导孩子们跳禾楼舞。

孩子们在文化站阅读书籍。

这个暑期,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综合文化站童谣清脆,舞步翩跹,书香弥漫。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连滩镇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公益文化活动,将文化站变成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和市民的文化“充电站”。

从国家级非遗禾楼舞的律动,到粤语童谣的悠扬旋律,再到书香与运动交织的活力场景,连滩镇以文明实践赋能文化传承,让千年南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南方日报记者 王谢思齐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古老禾楼舞的青春传承

“抬手,转身,注意节奏!”上午9时,连滩镇综合文化站一楼的舞蹈教室内,老师正耐心指导一群孩子练习禾楼舞。孩子们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格外认真。一曲终了,文化指导员邱绍欢拿出手机回放练习录像,逐一点评动作细节——这是连滩镇禾楼舞传承培训班的日常一幕。

禾楼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是祈求丰收的仪式性舞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古老艺术曾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潮汕英歌舞火爆出圈,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同样是国家级非遗,禾楼舞能不能也‘热’起来?”文化站站长温铭榆说。

今年3月,文化站联合连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百粤女子艺术队,启动了首批少儿禾楼舞培训班,从本地小学选拔有潜质的孩子,由非遗传承人朱焕英、林伟生等担任教师,通过“老带新”方式系统传授技艺。

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不仅注重动作技巧,更强调文化浸润。老师们在教学中穿插讲述禾楼舞与南江农耕文化的关联,解读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美好祈愿。

“我们计划在明年艺术节推出‘百人禾楼舞’表演,让更多人看到禾楼舞的魅力。”朱焕英信心满满地说。如今,禾楼舞培训班已从最初的几十名学员逐步壮大,形成了稳定梯队。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参加培训后不仅身体更健壮,还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认同感。

粤语童谣唱响岭南文化

“落雨大,水浸街……”每周二、周四晚7时,文化站音乐教室准时传来清脆悦耳的粤语童谣合唱声。这里是“云禾粤趣童声合唱团”的课堂,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用纯真嗓音演绎《世界真细小》《氹氹转》等经典粤语童谣,悠扬旋律中流淌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粤语童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广府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很多学生平时都用普通话交流,我们担心粤语传承会出现断层。”连滩中学音乐老师、合唱团授课志愿者周明表示。

为此,今年3月12日,连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综合文化站、妇联等部门创新推出粤语童谣公益合唱班,以童谣传唱为纽带,增强青少年对粤语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合唱班采取“基础普及+精品选拔”双轨模式,课程设置不仅包括经典童谣教唱,还专门增设粤语正音训练,针对发音难点进行专项辅导。师资团队由辖区学校教师、驻镇乡村振兴志愿者和市音乐家协会专家共同组成,至今已累计开展30多节课程,培训超500人次。

7月18日,合唱团在云浮市举办了“童声咏粤”专场音乐会,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赢得广泛好评。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家庭因此形成了“亲子共学粤语”的新风尚。“孩子回家后主动练习,还教我们一起唱!”一位家长开心地说。

志愿服务绘“文明底色”

一楼每晚传来合唱团排练的歌声,二楼阅览区内坐满了沉浸在书海中的孩子们,三楼有书法班、读书分享会和“少年讲书人”等各种活动;文化广场上,公益羽毛球培训班开展得热火朝天……“暑假期间,文化站成了镇上最聚人气的地方。”温铭榆笑着说。

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文化站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了近400人的文化志愿者微信群,常态化招募返乡大学生、热心群众参与服务。目前能够稳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数达90余人,年龄从8岁到55岁不等。暑假期间,50多名返乡大、中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协助管理图书室、指导活动开展。

文化站还与学校、企业、村社区深度联动,整合多方资源。连滩中心小学教师蔡清月主持剪纸班和合唱团,另一名教师梁晓云负责“少年讲书人”、读书分享会和小小图书管理员培训;市音乐家协会捐赠电子钢琴并定期提供专业指导;本地企业提供物资支持……这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展望未来,连滩镇将持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策划更多如手指画、山歌传唱等特色活动,并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我们不仅要办活动,更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生态,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手中活起来、传下去。”连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让传统文化在童声中焕新

走进连滩镇综合文化站,孩童的欢笑与悠扬的韵调交织,扑面而来的是文化传承的生机。最打动人的,是孩子们眼中的光。练习禾楼舞时那一板一眼的认真,唱粤语童谣时那字正腔圆的投入,是文化种子生根发芽的模样。

连滩镇的创新在于,它用“老带新”的传承、用“亲子共学”的互动、用志愿服务的聚力,让传统不再是沉重的背负,而是轻盈的、可参与的日常。这不仅避免了非遗“人亡技失”的困境,更让文化长出了“青春的翅膀”。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连滩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唯有让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亲近、认同、热爱,千年文脉才能真正薪火不息,在新时代焕发出澎湃的生命力。